為什么小孩感冒總是咳不出痰,為什么有的哮喘病人會不氣喘、咳嗽本報約請我省呼吸科三大團隊帶頭人,開講——
有個時髦的新詞兒,叫做“呼吸感”,時尚雜志上有人用它來形容女孩子的妝容,一些人也用它來評價攝影作品,稱贊它們是活的、能看到生命。
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才有生命。一呼一吸,這個簡單的動作,人每天要重復兩萬次以上。不過,這個看似無師自通的能力,其實一直面臨著被破壞的風險。
比如,有些人進入睡眠之中,就不知不覺“忘記”呼吸,據說每100人中就有5人出現過這種“呼吸睡眠綜合征”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小孩子。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一個小孩,平均每年都會經歷6~7次呼吸道感染,有些孩子甚至可能達到十幾次。
哮喘,是個容易讓人麻痹的對手,今年發布的第一份全國哮喘患病及相關危險因素調查顯示,中國有3000萬哮喘患者,控制率卻不到3%。
還有更可怕的肺癌,在中國已經成為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腫瘤,而科學家至今沒有完全搞明白它的發病原因。
本期升級版“名醫公開課”,就要來說說大人小孩的呼吸病。
今天邀請的是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呼吸科團隊,分別來自浙醫二院、浙大一院、浙醫兒院。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評估的是這個科室的診治水平、科研能力、團隊建設等,一旦上榜,就是該疾病治療領域我省最好的醫療隊伍。
三個團隊的學科帶頭人,分別是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副會長、浙江省醫學會呼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醫二院呼吸科主任沈華浩教授;浙江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大一院呼吸科主任周建英教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委員、浙醫兒院呼吸科主任陳志敏教授。
浙二沈華浩:
發現并命名“胸悶變異性哮喘”
從兒童到成人期,哮喘是最常見的慢性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疾病中的四大頑疾之一。
跟慢性病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一樣,哮喘需要長期管理,而且通過管理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同的是,糖尿病、高血壓這樣的慢性病,完全可以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避免,而要預防哮喘不那么容易。
許多危害生命的傳染病,可以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進行預防,那么,哮喘能不能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預防呢?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哮喘的發病機理。但它就像一個巨大的謎團,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完全搞明白,我們能做的就是往里面添一小塊答案。
通常,人們對哮喘的認識,集中在“氣喘”、“咳嗽”這些癥狀上,準確說這是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的表現。當氣道受到刺激時,正常人對這種刺激沒有反應或者反應程度比較輕,而某些人卻因此出現明顯的支氣管狹窄,這就是“氣道高反應性”。
過去治療哮喘,主要依靠激素,雖然有效,但不能治本。我們團隊首先提供了嗜酸粒細胞可以直接引起哮喘發病的試驗證據,給治療哮喘提供了新的靶點和思路。如果能阻斷炎癥細胞在氣道中的發展變化,就能達到治療哮喘的作用,目前這項研究還在持續,投入臨床應用后,可能有望治愈哮喘這種難纏的疾病。
我早年在美國、加拿大留學,發現一個優秀的醫療團隊,必須是臨床和研究兩條腿走路,這是一流學科的兩個基本要素。我們現在有個非常強大的研究團隊,很多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國際認可。
我們還在國際上首先提出,早期、多次、小劑量給予卡介苗接種,可以預防哮喘的基礎研究。這是一項跨度近20年的研究,在無數次試驗之后,終于找到了在什么時間、多少次接種、接種多少劑量可以預防哮喘的方法。目前小鼠試驗已經完成,接下來要進行猴子試驗,完成之后就可以申請臨床試驗。這項研究成果,對哮喘高危人群來說無疑是很有意義的。早產兒、父母患有哮喘的孩子、吸煙家庭中的孩子,都是哮喘的高危人群。
最近我們在國際上首先發現并命名了哮喘的一種新類型-胸悶變異性哮喘,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認可,為那些長期誤診漏診的病人提出了診斷治療方法。被醫學領域有影響的專業報刊“醫師報”頭版報道,也在“中國醫學論壇報”的中國新聞版以頭條介紹。
發現治病機理,然后尋找對癥藥物進行治療,這是一個傳統內科醫生的治病思路。但現在,內外科的界限已經不再絕對,呼吸內科的醫生,既要有內科醫生的邏輯,同時還要有外科醫生的“手藝”,這方面最經典的代表就是呼吸病的介入診療。
這是非常年輕的一門學科,也就20來年的歷史,在我們國家的歷史更短。我們呼吸科,其實是學了人家消化科的,借鑒了消化鏡的做法;但跟消化鏡比起來,它的風險要大的多。做消化鏡,如果出血了,血往腸道流,只要有靜脈補液,一般不會出大問題;但氣管腔內如果出血,區區50毫升,就可能引起大咯血、窒息。所以,這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歐洲呼吸病學會把它稱為一門科學和藝術。
人的支氣管,就像一個分叉很多的樹,到肺泡一共分為24級,常規的氣管鏡可以深入到5級。如果腫瘤在左右支氣管的位置,通過冷凍或套圈治療直接就可以切除。看起來,腫瘤就像吸附到磁鐵上一樣,被冷凍探頭吸走;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取掉進氣管里的異物。
介入雖然不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它可以為病人爭取更多治療的時間。有一個患小細胞癌病人,長腫塊之后,氣管受壓迫,氣道窄得像一線天,胸悶氣急很明顯。做了介入手術,氣管里放了一個支架,把氣管撐大,呼吸順暢不少。生活質量改善,也有足夠的時間做化療。化療之后,腫塊縮小后,這個支架還可以拿掉。
浙一周建英:
早一點診治,提高肺癌治愈率
在眾多呼吸疾病中,肺癌大概是面目最猙獰的一個,我們為此專門成立了肺癌診療中心,開設了肺癌專病門診。
之所以肺癌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較低的治愈率,主要是因為超過2/3的病人,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喪失了早期治愈的機會。臨床上,早期肺癌患者,通過外科手術后,5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70%。如果能進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一定能提高肺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以前,肺癌是早期或晚期,主要依賴于影像學,影像可以看到腫瘤的大小形狀,但沒法判斷它的性質;通過肺穿刺,我們可以獲得病理分期,相比之下更加準確,這是判斷患者預后并決定是否手術的關鍵。為此,我們開展了經皮肺穿刺的工作,組建了自己的肺穿刺團隊,通過穿刺,我們能為患者在第一時間取到病理樣本,進行相關的檢查和檢驗。
人類跟癌癥斗爭的歷史,大約有4000年之久,對癌癥的認識也在其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人們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而現在帶瘤生存、姑息療法的理念也開始慢慢地被接受。
臨床上,對于大多數的中晚期肺癌患者,治療的目標是延長生存期,同時提高生活質量。我們的肺癌專病門診和肺癌診治中心,給患者提供了綜合治療和定期隨訪復查指導。除了常規的內科治療外,我們也開展支氣管鏡下的局部治療,比如經支氣管鏡腫瘤摘除、電凝電切、支氣管支架的置入等等,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抗癌之戰,好比一場長跑,不只是在長跑的最后階段加以關注,而是從起跑開始,把抗腫瘤治療和姑息治療結合起來。
這個過程,不單單是醫生和護士的問題,很多還要靠家人和親戚朋友,尤其是心理康復,家庭的接納和支持非常重要。醫生在給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康復內容。
浙醫兒院陳志敏:
高科技清理小兒痰液
兒科醫院里,呼吸科肯定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小孩子的呼吸病,一年四季不斷,這段時間季節交替、馬上氣溫又要下降,家長和我們醫生都有得忙了。
當家長的都知道,一旦有了小孩之后,就會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因為小孩經常發燒、感冒。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控制不好,往下蔓延了,就會形成下呼吸道感染,通俗講就是肺炎。肺炎作為兒科常見病,發展中國家每年有超過1億5千萬的5歲以下兒童罹患肺炎,全球每年超過150萬兒童因肺炎失去生命,其中98%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因而肺炎是全世界5歲以下兒童的首要“殺手”。
孩子發燒感冒,去醫院看病,醫生拿聽診器一聽,會說聽到痰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痰在氣管里跑動發出的聲響。有些小孩,甚至不用聽診器,家長也能聽到他呼啦呼啦的喘息聲,但總是咳不出痰來。這是因為小孩子胸部肌肉發育不夠,不可能有成人那樣有力的咳嗽,借助肌肉的力量,把痰咳出來,所以跟成人相比,小孩子更容易出現痰堵的情況。如果不把痰吸出來,肺不能吸進空氣,接下來就可能呼吸衰竭而死亡。
像這樣的孩子,就要想辦法把痰液弄出來,把氣管清理一下。
如果管子從喉嚨口進去后,很難通過氣管聲門。現在可以借助支氣管鏡,幫孩子把痰吸出來。
小兒纖維支氣管鏡或電子支氣管鏡,柔軟細小,可以前后彎曲,能進入患兒氣管及部分支氣管。最粗的,不超過5毫米,最細的地方只有2.8毫米甚至更細,伸進去不會有刺激。這種用于肺檢查的內窺鏡,和胃鏡腸鏡是同一個原理,上面有燈、攝像頭、小抓手,通過攝像頭發現氣管里的痰液,注射生理鹽水,把痰液稀釋,然后用負壓把它吸出來。
一般40秒~1分鐘左右,就可以把痰吸出來。吸出的痰液,經過微生物分析之后,確定攻擊孩子的主要是哪類微生物,隨后選出最敏感的藥物進行精準打擊。
在所有得肺炎的孩子中,約有1/100的孩子需要做這個手術。現在,我們每年要為1000多名肺炎小患者做這種手術,幾乎是呼吸科病房肺炎病人的1/3,而且大都是兩三歲的孩子。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