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市各部門開展了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行政審批效能的一系列工作,成效顯著。市環保局在環保審批提速工作中,提前介入,簡化程序,全線整合審批鏈條,在審批提速的同時服務提質。
據市環保局統計,13項行政許可事項目前的承諾時限全部達到全省最短,其中提速幅度最大的環評審批事項,承諾辦理時間比法定時間縮短93%,即報告書審批從60天縮短到5天;報告表審批從30天縮短到2天。
并聯審查,倒逼行政提速
一個項目要通過環保審批,有三個環節:首先是項目環評,即要中介機構做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報告表,報批環保部門通過以后,項目可以開始建設;接著是驗收環節,驗收通過以后,項目可投入生產;最后環保部門才會發給排污許可證,控制企業主要污染物及年排污量。
“每一個環節涉及不同的處室,比如污染控制處、總量處等,以前我們工作是串聯模式,一個處室批好了,再傳給下一部門。有時候某個處室的人出差了,就會耽誤好幾天。”市環保局行政審批處處長潘芳芳說,“現在改用并聯審查,將審批材料一并發給所有處室,限期3天內必須給出審查意見,同時采用網上審批形式,即使出差也能辦理。”
另一方面,市環保局踐行審批權限下放,將集聚區范圍內的輕污染項目的環評審批和“個轉企”辦理全部委托至縣(市、區)。這一舉措執行后,市級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數明顯減少。2013年1-6月,全市共辦理環評審批694個,其中市本級共審批13個,同比下降72%;縣(市、區)審批數占了總數98%。
推廣“三合一”,服務小微企業
潘芳芳告訴記者,行政審批提速不能不管不顧把所有項目都提速,對于重污染項目,遵循的原則依然是“嚴格把關”。那么,審批提速從哪里提?主要還是污染小、對環境影響不明顯的企業和個體戶從中受益最多。
“我們對輕污染的項目實行‘三合一’行政許可制度,即將環評審批、驗收許可、排污許可三項許可合并為一。”潘芳芳介紹,通過此舉,許可程序由原來的16個環節簡化到8個環節,辦結時限從法定的45天縮短到7個工作日。
截至今年6月底,“三合一”制度辦理的項目已達80余項,受到業主的歡迎和好評。心心快餐店開設了多家分店,對比前后審批的變化,負責人感受最深:“一下3個證都拿到了,省時又省心,以前起碼要跑三趟。”
市環保局還實施了豁免制度,對諸如軟件研發類、戶外廣告類、農村宅基地建設等環境污染少的項目免于環評審批手續。據估算,每年約有近500家小微企業、個體戶從中受益,按每個項目平均環評費用2000元計,累計減少支出100萬元以上。
管好中介,優化前置環節
環評審批中必備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涉及大量環評中介機構的工作。潘芳芳拿出一份染料技改項目的環評報告書,厚厚一本,共有200多頁,內容涉及污染源調查、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環境風險評價、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公眾參與等十幾個章節,最后附上結論。這些龐雜而專業的內容全部都由中介機構完成。
“去年開始,我們對中介機構采取考核制度,通過專家打分、業主打分、審批管理部門打分,進行綜合排名,在此基礎上實行末位淘汰制。”潘芳芳說,今年上半年,市環保局開展了半年度環評報告評查工作,對涉及9家環評機構的12份欠規范環評報告進行了通報,并責令3家存在較大質量問題的環評中介機構退出臺州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吉利搬遷項目審批過程中,市環保局主動與環評中介聯系溝通,“來來去去跑省里不下10趟。”潘芳芳說,30天左右時間,中介機構就編制完成了報告書,市局即日(4月24日)審批辦好,5月份獲省廳正式批復。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