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活躍在魚龍混雜的保險中介市場。頭頂“保險兼業代理”頭銜,被戲謔為中介市場的“游擊隊”——相對于專業中介“正規軍”,他們小而雜、多而亂。
然而,正是這批小而散的“游擊隊”,卻不斷攪動著市場、挑逗著監管神經。上證報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一些人力資源公司、企業咨詢管理公司等保險兼業代理商存在欺瞞投保客戶、坐扣保費和理賠款的情況,而這些伎倆竟然成了一些地區中介市場的“潛規則”。
以一攬子服務為幌子
坐扣保費欺上瞞下
在上海等一些地區,不少大型中外資企業會通過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來外包員工福利計劃。而正是打著一攬子服務的幌子,一些具備保險兼業代理資質的人力資源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暗自做起了穩賺不賠、欺上瞞下的買賣。
“所謂的買賣,其實就是坐扣保費,這在一些地區保險中介市場普遍存在。”一家保險經紀公司負責人直言不諱。他向記者透露稱,“這些保險兼業代理公司通過向企業客戶收取全額保費,然后向保險公司差額繳納保費,來坐扣40%至50%的保費。而從始至終,保險公司和投保企業都可能全然不知。”
具體操作方式如下: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先與保險公司簽署保險協議,約定團體保險的費率價格(如600元/人/年),然后他們再向企業客戶報價(如900元/人/年),從而賺取300元/人/年的保費差價。
為瞞天過海,這些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對此模式進行了巧妙“包裝”。對于保險公司,他們投保時會欺瞞說,所有被保險人均是自己公司的員工,他們只是給自己的員工投保團體保險,不存在坐扣保費賺取差價的情況;對于企業客戶他們亦隱瞞實情,打著全權外包、提供投保及理賠等一攬子服務為幌子,不會告知企業客戶具體的保險公司和實際的保費價格。
多走一道程序
坐扣賠款有利可圖
不僅僅是坐扣保費,記者在采訪調查中還了解到,一些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還存在坐扣保險理賠款的情況。
據記者了解,一些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在與保險公司合作時,會要求保險公司把企業客戶被保險員工的賠款全部先支付到他們公司賬上。然后,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再根據自己與企業客戶簽署的保險福利協議約定,轉發給企業員工。
那么,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為何要多走一步程序?一位保險中介業資深人士私下告訴記者,因為,他們通過這一道程序“有利可圖”。
據他透露,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與保險公司簽署的保險合同中的理賠利益,和與企業客戶簽署的保險福利協議中的理賠利益存在差異。比如,人力資源公司與保險公司的協議中約定“門急診醫療險是100%報銷”,而與企業客戶簽署的協議中可以約定“門急診醫療險是90%報銷”。
由于投保企業并不知道人力資源公司與保險公司簽署的保險合同中約定的真實理賠利益,因此,人力資源公司通過多走一道簡單的程序,就能穩賺10%的差額理賠款。
從上述案例來看,在人力資源公司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欺上瞞下的過程中,保險公司顯然不可能被完全蒙在鼓里,甚至扮演著類似“幫兇”的角色。因為根據保險相關規定,保險公司應該把理賠款直接支付給被保險人,而不是中間人人力資源公司。
“其實完全怪我們也有點冤,比如有一些勞務輸出人員會掛靠在人力資源公司名下,那么人力資源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替自己員工投保的名義和我們合作,發生理賠后,我們當然是支付給人力資源公司。”不過,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團險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也發現了一些人力資源公司坐扣保費和理賠款的貓膩,加上這些公司壓低保費價格,他們已經很少與這類公司進行合作。
兼業代理資格存疑
監管或存空白
在采訪中,不少專業保險中介機構負責人向記者直吐苦水:由于這些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從中“搗鬼”,導致保險中介機構在客戶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大有“游擊隊”挑戰“正規軍”之勢。
對此,他們疾呼,監管整治刻不容緩。然而,從記者采訪了解來看,部分坐扣保費和理賠款的人力資源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可能游離于監管之外,存在監管真空的難題。
近年來,保監會及各地保監局都在整頓清理保險中介市場,由于一些企業資質不良,在他們的保險兼業代理資格到期后,監管部門便不再予以資格續期。因此,實際上有些人力資源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的保險兼業代理資格早已過期,根本不具備為企業安排保險福利保障計劃的資格。
“而正是因為這些企業已經不屬于保險兼業代理機構,不在保監部門的監管范圍,因此便出現了監管真空的尷尬局面。”一位保險中介機構負責人感慨道,“由于保險中介機構的準入門檻遠高于人力資源或企業咨詢管理公司,如果一旦對后者的違規行為予以放縱,那么對于保險中介市場的長期穩定將是一種無形傷害。”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