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中國第一臺高級中文計算機——長城0520CH在北京誕生。1986年7月,趙小明從臺州師專數學專業畢業留校在計算機實驗室,獲得了一份在當時令人向往的工作。當時臺州師專計算機實驗室是臺州最早建立起來的計算機實驗室之一,但設備條件十分簡陋,實驗室里的計算機實際上是由單板機和西湖牌黑白電視機、錄音機等設備拼搭而成,趙小明的工作就是把實驗室里的設備管理維護好。
這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并不享受這份安逸,而是每天除了扎實地做好實驗室設備維護和學生實驗指導外,就充分利用起業余時間,尋找一切有限的關于計算機技術的資料,邊自學邊實驗,邊摸索邊思考。趙小明僅用一年時間就啃下了計算機專業的所有主干課程,并一舉通過了浙江省首屆計算機軟件水平考試(首屆只有程序員等級),當時全省僅有17人獲得程序員資格。現在,這個經常自稱是“高校里一名最最普通拖地板出身的工作人員”已經是浙江省高校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負責人、臺州市首批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負責人、臺州市軟件研發中心主任、主持或參與各級各類項目40多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多項,2013年被推薦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自2009年擔任學校科研處處長以來,趙小明始終強調,臺州學院是地方性本科大學,學校和學科的發展都要依托浙江、特別是臺州產業背景,要從臺州的產業特征出發,主動深入企業,緊扣企業創新需求,把“我們可以做什么”和“區域行業需要我們做什么”真正結合。
三年來,他通過完善產學研項目篩選、推動成立校科研機構,積極搭建研發和轉化平臺,著力解決科研項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缺資金、少資源”的難題。學校外來科研項目總量從2010年的72項,到2012年267項,三年增長3倍多;橫向項目數達到126項,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外來科研經費超過1000萬元,2012年合同經費超過2000萬元,省部級以上高層級科研項目從2010年的28項到2012年的51項。臺州學院目前已與汽摩及配件、縫制設備、模具塑料、醫藥化工等多個產業集群、政府部門等建立了長期的戰略聯盟,積極參與行業科技攻關和企業技術改造,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學科群體競爭優勢。
二十年如一日,趙小明始終堅持“思維前瞻、研究扎實”的治學態度,帶領計算機學科團隊創造了一個個“零的突破”:創立了臺州師專計算機系、臺州學院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和臺州學院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研究所;2009年創辦的“Image Analysis and Signal Processing”國際學術會議,首屆在臺州學院舉辦,會議吸引200多名國內外相關專家出席,錄用的論文全被EI和ISTP收錄。
“我和我的團隊在創新2.0時代,會一直為打造升級版臺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趙小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