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全市工業發展大會,讓椒江區海門街道經濟發展辦主任陳云德很是興奮。這位在工業經濟戰線奮戰多年的老兵說:“大會提出,要‘堅定發展信心,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創新驅動,推進轉型升級’。這為我們在基層從事經濟工作的干部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來,受不合要求的醫化企業關停等因素影響,海門街道GDP損失約10億元,但當地通過“騰籠換好鳥”,在調結構中實現工業經濟穩步健康發展。1-7月,街道規模上工業總產值29.03億元,同比增長9.4%;出口創匯9.85億元;完成工業性投資5.1億元,限額上三產營收達100.4億元。規模上工業企業七大細分行業中除交通運輸設備行業外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勇于應對挑戰,增強發展信心,勇當‘首善之區’排頭兵。”海門街道黨工委書記陶智炳說。
力推醫化轉型,優化經濟結構
9月5日下午,椒江巖頭工業區一棟淺粉色的廠房前,工人們忙著搭建鋼構雨棚。這里,原本是“東風化工”的倉庫。
在一邊指揮的是企業負責人——臺州名聯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世生。“轉型,真不容易。”這位在化工行業摸爬滾打了25年的漢子深有感觸,“醫化行業轉型升級,我們積極響應。得給員工一個出路,我們看好臺州農業。”
目前,“臺州名聯”有一萬平方米的冷庫,總庫容2萬噸,建新廠房時光打樁就花了250萬元。倉儲、產品深加工,批發……李世生準備在新的領域里大干一場。“要干,就要努力干得最好。”
面對轉型升級的要求,李世生選擇轉行;而東港工貿集團有限公司選擇的是技術和管理升級的道路。在東港工貿所屬的振港化工廠,集團副總楊思衛介紹,集團在管理和技術改革上下功夫。300多號人的老車間,到新廠區后,只需47人。在新廠區已投產的廠房里,大到整個生產線,小到廢料回收,都獨具匠心。“我們計劃在另外300畝的地塊上建一套自動化、管道化、密封化程度更高的生產線。轉型,遲轉不如早轉。”
醫化行業,是海門街道的支柱性產業。今年前7月,當地醫化企業在醫化轉型部分項目退出的前提下,仍然實現產值16.21億元,同比增2.4%,產值占規上企業的55.8%。
自市、區兩級提出醫化行業轉型升級要求后,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項目,一律退出。街道有一家生產醫藥中間體的化工企業,去年上繳稅收兩千多萬元,但因生產的項目不符合轉型升級規定被全線關停。類似情況,還有不少。
壯士斷腕,需要勇氣和決心。如今,海門街道的醫化企業在工業經濟中的占比,從原來80%多,下降到如今55%左右。不符合環保規定醫化企業的關停,換來的是當地整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轉型升級,‘騰籠換鳥’,不是喊喊口號,是要實實在在的行動。”陶智炳說,關停一批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項目,從長遠看,對街道發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