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選用花崗巖隔離欄,是超前還是實用?
2013年09月16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黃巖部分路段單行線隔離欄的材質,由矮鋼管換成花崗巖,引市民熱議——

 有關部門回應:花崗巖隔離欄更美觀,性價比也更高

  黃巖勞動北路上已安裝了花崗石隔離欄

  記者 梁煊 文/圖

  花崗巖隔離欄成了黃巖近期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市民發(fā)現(xiàn),天長路、勞動路、青年東路中間一段的機動車道兩側,多出了兩排花崗巖隔離欄。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被列入黃巖老城區(qū)單行線道路改造的勞動南路,道路西側已立起一排灰色大理石隔離設施,而東側路面的隔離設施尚在施工。據(jù)現(xiàn)場施工人員介紹,這些大理石柱球面頂端距離路面高度為45厘米,橫梁距離地面高度為30厘米,將為道路兩旁各隔離出一條寬2.2米的非機動車道。

  帶著市民的疑問,記者采訪了黃巖交警大隊大隊長潘曉陽和黃巖區(qū)市政管理處副主任陳紹榮。

  疑問一:單行道為何設置隔離欄?

  潘曉陽告訴記者,黃巖老城區(qū)單行線方案屬于干線中循環(huán)單行交通組織方案,因此路段都采用機動車單向兩車道。

  “老城區(qū)停車難,在黃巖開過車的人都深有體會,之前,大家只能借助勞動路、天長路、青年路、橫街干線來停車。”潘曉陽說,“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次單行線都在道路的行車方向右手邊設置一排平行式停車位。”

  考慮到停車交通和行車交通與非機動車交通之間相互干擾非常大,容易導致行車效率低下,安全性也會受到影響。從交通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出發(fā),交警部門最終決定選擇在道路兩邊設置機非隔離設施,將機動車的行與停空間,非機動車的行空間徹底的分離。從而確保非機動車安全行駛空間,為交通參與者各行其道、行車有序,創(chuàng)造更加合理的道路功能分區(qū)條件。

  疑問二:為什么選用花崗巖材質?

  “使用花崗巖隔離欄,一方面是與城市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與其他材質隔離帶相比,顯得更美觀、大方,同時能有效提升一個城市的品位。”陳紹榮說。

  “可能有部分市民存在誤解,認為使用花崗巖做隔離欄投資過大,過于奢華。”為此,陳紹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花崗巖隔離帶的造價是200余元/米,其使用壽命可達20年以上。而之前作為臨時隔離用的鋼管矮護欄的價格為100余元/米,但其保證壽命只有2年,相比之下花崗巖隔離帶的性價比高很多。

  據(jù)了解,黃巖整個單行線道路總的護欄長度約5000多米,總價在130萬元左右。

  “我們還考慮到了施工的簡易和道路排水功能。”陳紹榮說,花崗巖的隔離結構由于下面有10公分的漏空處理,其排水性能與普通交通護欄一樣,其施工時只需要在地面上放樣打預埋井即可,施工非常方便。

  疑問三:花崗巖隔離欄高度如何定?

  “護欄的高度設置是有講究的。”潘曉陽說,目前,黃巖的花崗巖隔離欄離地高度為30厘米,這個高度設置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讓在此停車的人輕松跨過護欄走到邊上的人行道。每條單行道右側護欄靠近路中心方向都設置了停車位,在此停車后下車的人必須得跨過護欄走到人行道,如果護欄太高的話,會造成通過不便。二是擋住在此停放車輛右側車門打開時對非機動車的干擾,一般轎車車門打開后離地高度為28厘米,如果護欄太低就會造成打開的車門伸到邊上的非機動車道,對非機動車造成干擾。

  疑問四:花崗巖隔離欄安全性如何?

  “花崗巖硬度高,不幸碰撞,會不會對人員產(chǎn)生傷害程度更大?”有市民質疑。

  陳紹榮告訴記者,他們會在隔離欄安裝好后,對每隔石柱的尖角進行打磨,將可能發(fā)生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

  此外,交警部門還會為花崗巖隔離欄貼上反光條,并在每個道口兩側設置紅黃相加的警示柱。司機不必擔心因為視線不好造成撞欄危險。

  疑問五:拆下的矮鋼管護欄怎么辦?

  “如果將來因其他原因不再使用該隔離欄,拆下來的隔離欄還有什么用途呢?”

  陳紹榮告訴記者,拆下來的隔離欄可以用在其他道路建設上,比如做綠化隔離,因為它的寬度是15厘米,和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在使用的綠化隔離欄的寬度剛好是一樣的。

  還有市民反映“之前,設置在各個路口的矮鋼管護欄都是最近新購置的,現(xiàn)在又換成花崗巖隔離欄,這不是很浪費。”對此,陳紹榮表示,等花崗巖隔離欄全部建好后,這些矮鋼管護欄就會移到新勞動北路、橫街路繼續(xù)使用,直到淘汰為止,到時,市民也可以進行比較,新舊兩種護欄哪個更好。

  記者了解到,整個黃巖核心老城區(qū)單行線道路改造工程,預計9月20日完工。

  短評

  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

  “菜還沒燒好,就議論紛紛,工作怎么做啊?!”這是記者采訪中,一位城市管理者發(fā)出的抱怨。

  在他眼里,設置花崗石隔離欄,純粹是出于提升黃巖城市新形象。對于公眾的熱議、批評甚至抱怨,這位城市管理者很想不通。

  城市管理者與公眾之間,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溝通障礙?是什么造成雙方互不滿意對方?顯然,這里有很多值得深思和反思的地方。

  城市,究竟是誰的?市民有無參與權?

  答案顯而易見。城市的主體是市民,市民才是城市的核心。市民對于身邊發(fā)生的,與城市出行功能密切相關的公共基礎設施,關注和熱議是理所當然的。即使部分市民持反對意見,批評甚至抱怨,這也是他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力。

  眼下,我市正在大力推進主城區(qū)“多城同創(chuàng)”工作,需要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市民愿提意見和建議,愿意參與城市管理,正是城市管理者改進工作作風,落實“多城同創(chuàng)”工作的大好時機。作為城市管理者,此時應該轉變思路,廣開言路,打開大門,虛心納諫。

  前階段,黃巖主城區(qū)部分路段擬實行單向通行“微循環(huán)”,曾經(jīng)通過報紙、網(wǎng)絡、電視等渠道,廣泛征求市民意見和建議,市民反響熱烈,踴躍發(fā)聲。有關部門不禁感嘆:“市民的參與,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試金石。”

  老百姓一有看法,城市管理者就想不通,這其實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維。用這樣的思維來管理城市,有悖于“城市是市民共同的家”的城市管理理念。因此,城市管理者應當理性、客觀地看待市民的訴求。

來源: 臺州晚報  作者:  編輯: 朱展翼

相關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