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今天,兩位浙江大學的一線教師拿到了100萬元的“心平獎教金”。
一位是浙大數學系教授張振躍,另一位則是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姚纓英。除專家評審外,學生的網絡投票數,是決定他們是否被評上“心平杰出教學貢獻獎”的最大因素。
在學生的評價中,可看出他們共同的特點:敬業執著、愛生如子、富有內涵、良師益友。
與此同時,其他6位教師分獲“心平貢獻獎”和“心平貢獻獎”提名。
姚纓英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她眼中的好老師:知識淵博,循循善誘、良師益友。
1593票,姚纓英是8位候選人中,網絡得票最多的一位。近4年,她平均每周為本科生上課超過12學時。
“學生的肯定,是教師最大的榮耀。”她笑著說。不過,獲得“杰出貢獻獎”,她還是十分意外。“杰出,我不夠資格。”她謙虛道。
學生的認可,成為姚纓英最大動力來源。2009年6月,杭州遭遇罕見的暴風雨,天目山路到紫金港全程積水,最深處沒至大腿。那天,浙大的課程大都暫停,可姚纓英卻準時出現在教室,渾身濕透。
其實,她成為教師,與求學路上的3位“導師”分不開。“一位是小學老師,教會我什么是辛苦。當時,一個教室里有3個班。一位是研究生時的導師,教會我嚴謹,一篇論文會改上三五遍。還有一位,是博士和博士后的導師,教會我信任與期待。”她說。
這3位教師,給了她為師的標準——愛心、尊重和責任感。“愛心,不僅對學生而言,也對工作與周邊事,帶著感恩之心,去熱愛一切。尊重,對學生、對事實、對規律。責任感,盡最大努力做事,全力以赴地對待學生。”姚纓英說。她以此要求自己,“我把老師給我的,同樣地回饋給學生。”
學生評價:
除了專業知識以外,我收獲最多的就是求是精神和敢于質疑的勇氣。
有些疑難的問題,都能盡快給出自己的答案,并在課堂上和同學們認真討論,這是我上大學以來沒有碰見過的!我不敢說所有同學,但很大一部分都被您的態度感動了!
您治學教學的態度讓我感受到一所大學真正應該具有的學風,這才是我上大學以來收獲的最珍貴的東西!
-新聞背景
心平獎教金的由來
2011年的教師節,浙江大學宣布設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劉昕捐資設立的“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基金”,以此激發一線教師的工作熱情,樹立業務精湛、關愛學生成長的優秀教師典范。這是段永平校友回母校參加2011屆畢業典禮期間確定的意向,他本人對于這一獎項的設立特別用心。
段永平說,設立獎教金是值得做并且是他非常愿意做的一件事,大學要盡一切力量褒揚優秀的師德師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該獎分心平杰出教學貢獻獎(每人100萬元人民幣)、心平教學貢獻獎(每人10萬元人民幣)及心平教學貢獻提名獎(每人5萬元人民幣)三類。
去年,浙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郁建興獲“心平杰出教學貢獻獎”。
張振躍
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
他眼中的好老師:為嚴父,讓學生感受到今后的責任;為慈母,為學生答疑解惑;為朋友,與學生的溝通沒有障礙;愛崗敬業,擁有獨立思想,擁有健康人格。
教學,對于張振躍來說,是種享受。“跟年輕人在一起,心態會變得年輕。”他說,可此時,年過五十的他,頭發已白。
與姚纓英一樣,被學生的認可、看到學生的進步,是他為師的最大滿足與自豪。他說,“這也是教師的價值所在。”
憶起多年前的一件事,他笑說,“在校園中走,有位面熟的學生跟我打了招呼,當時他已大四,是計算機的學生,他說,很喜歡我的數分課(數學分析),覺得很有用。”這事,令張振躍樂了好多天。
1989年入職浙大至今,已有34年,張振躍一直都堅守一線,給本科生上課。被問及為何堅守,他直言,“教學對學校的貢獻,大于科研的貢獻。”
為什么?“教學為學生,而科研,現在很多時候,已被功利化,為自己可以提升職稱。”他坦言。在他看來,“學問好的老師,需要在一線工作,這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不過,教學與科研并不矛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學需要科研的底氣與素材。”
談及學生的大學4年,他不斷強調,“千萬別荒廢。”他建議,“這4年,最根本的是打好專業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課程,培養活動組織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評價:
“我在浙大本碩博九年,他是我碰到過的為數不多科研出色且醉心教學的兩位老師之一。2000年,他教我們《數學分析》。這門課是數學基礎課中的基礎課,該課的好壞很多時候決定了后面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張老師上課非常富有激情,而且風趣;他語言簡練,思維迅速,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他的課,我們非常享受。”
“學術與人格并重,嚴厲與寬厚同存。他時而是老師,時而又是朋友。他用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們領略數學的魅力,以生動有趣的例子使我們懂得嚴謹的重要。一朝為師,終生難忘。”
“典型的實力偶像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