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明剛剛帶團出國海外游學歸來。他的學生都是成績優秀的參加國際某理科競賽的中學生。近年來他很忙,特別是到了寒暑假。人們直感嘆,中國經濟增長了、社會發展了,中國人的荷包越來越鼓了,出國搶購奢侈品像買大白菜一樣,顯得夠檔次但有點俗氣;而如今送孩子或陪孩子海外游學,零距離接觸歐美先進教育是夠品位的選擇吧?游學熱就這樣成幾何級數膨脹起來,行情逐年上漲,報名人數激增、價格不斷攀升。其實,當你荷包鼓起來頭腦熱起來的時候,當生活越來越體面之后,你的教育理念真的也隨之成熟和理性了嗎?
幾個月前,大明寒假帶團回來就對我說,他帶的學生學習成績都很棒,以后都是沖著國際名校而去的,現在就要做好鋪墊。但有的孩子家里的確有錢,從高中、大學到研究生都準備好了留學費用。游學之后的購物更是對他們的獎賞,很多學生出手相當大方,總之也不是自己掙的辛苦錢;有的孩子家里水平一般,也要表現出不差錢的樣子,比著花錢誰都不甘落后。我就不清楚,這些孩子博士后了以后,他們還會奔著什么目標而去,他們有自身的創造動力和宏偉藍圖嗎?
很多游學機構也主要不是考慮游學的效果和性價比,各種名頭很響的游學團就是奔著家長的荷包而去的。據說,他們很清楚,現在這樣的需求旺盛,只要冠以游學名頭,報價立刻高于類似線路的旅游項目。游學項目一窩蜂地上馬,其實主要是旅游,學不學已經在其次,加點交流的活動,到名校門口瞄一眼,蜻蜓點水式地體驗一下即可。盡管出現了韓亞空難事故,也降不了游學的持續高溫。有的地方雖然緊急叫停,但很多家長、學生和中介并不買賬。有的擔心的家長提出退團,但隨即就會有家長要求加團,還要親自陪同孩子去游學。這樣巨大的內需動力能不順勢而動嗎?
家長們也在比拼自己的荷包,別人家的孩子去的,咱也去的;就像別人家的孩子上了重點中學,自己的孩子沒有上,心里就會產生落差,就會很沒面子。很多家長想的是,假期讓孩子游學是理想的選擇,學多少無所謂,游一游也不錯;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投資投多少都值得,錢花在孩子身上都值得。不管游學費用多么昂貴,只要孩子有收獲,家長這樣一想就覺得值了、釋然了,還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看著海外游學水漲船高的趨勢,說這些不順應潮流的話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作為一個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面對游學熱潮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大明對我說,現在人們很少思考這樣的游學值不值,不光是金錢投入值不值,而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的過分預期,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值不值。或許孩子們是增了學識長了見識,但對孩子的價值培養、意志品質、道德判斷等素質的養成,并不一定就是正向的收獲。總之,讓過熱的游學降溫,是靠個把偶然事件,還是需要家長、學生、學校、教育機構的冷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