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7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攀 金晨 通訊員 王宏榮 李振國 許玲婭)夕陽漸沉,暮色四合,社區廣場上的小音箱準時響起了廣場舞動感旋律;6000多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燈火通明,公共圖書館內,孩子們靜靜地徜徉在知識海洋;整潔的林蔭路上,一支佩戴“紅袖章”的黨員志愿巡邏隊正在集結……日前,記者走進臨海市大洋街道大洋社區,看到一幅萬家燈火點綴下的和諧圖景。
大洋社區常住人口5039人,10多年來,這兒未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交通事故,先后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等100多項榮譽稱號。小社區、大和諧,背后藏著什么樣的“密碼”?
架“橋”促溝通
激活居民自治力
“小區停車位只有500多個,私家車卻有1000多輛,確實應該增加車位。”6月27日晚,大洋社區的黨群聯席會上,幾十位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正暢談舊小區改造項目申報。兩個多小時,大圓桌上的茶水添了又添,最后大家達成一致意見:同意申報。
放下手中的筆,社區黨支部書記高珊萍長舒一口氣。早在2011年,臨海市政府擬投入130萬元,對建成10年的大洋社區進行舊小區改造。項目剛啟動,就有居民“跳”出來反對,認為改造停車位破壞綠化,擔心房前屋后停車會造成出行不便。矛盾愈演愈烈。
“明明是件好事,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高珊萍陷入沉思。社區瑣事,需要更多面對面、心貼心的溝通,誰來搭這座“橋”?
大洋社區黨支部站了出來,線下,他們建立了黨群聯席會、“黨員懇談日”等溝通協商平臺,動員群眾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線上,通過微信群、QQ群等暢通黨群聯系,收集社情民意。就這樣,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居民內在的自治動力被激活了。
串門增感情
黨員服務暖民心
6月26日,是個高溫天。黨員志愿者張若火抬頭看一眼溫度計:36℃。“不曉得這樣的天氣,老黃吃不吃得消?”從自家藥箱里拿出藿香正氣水、人丹等防暑藥品,張若火敲開了鄰居黃彩金家的門。
兩年前的一個深夜,黃彩金的丈夫突發心臟病。孩子都不在身邊,她不知所措。住在樓下的張若火聽到動靜,喊醒左鄰右舍,一起把老人送到醫院。老人的生命最終沒能挽回,但兩家人從此結了對,常常互相串門,就像一家人一樣。
這對高珊萍觸動很大:城市社區越來越現代化,但鄰里感情卻熱絡不起來,遇到急難事,該敲哪家門?
不久,由大洋社區黨支部帶頭組建的黨員志愿服務團應運而生。根據各自的工作特點,37名支部黨員和399名在職黨員被分為糾紛調解隊、安全巡邏隊、生態環保隊等10支志愿服務隊,開展便民服務稱心、維護安全放心、宣講政策入心等“十心服務”。社區還將支部黨員參加服務的時間和次數等列入先鋒指數考評,對于在職黨員,社區則會定期把相關情況通報其所在單位,作為評優評先的參考。
有了參與服務的平臺和激勵機制,黨員們的積極性被點燃。從事律師工作的黨員志愿者梁偉新,定期為鄰居們免費提供法律咨詢;被稱為“閑事保長”的胡大勇拿出看家本領,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疙瘩”;熱心公益的畢建會,則幫居民實現了購置助聽器、輪椅等“微心愿”。
據統計,黨員志愿服務團組建以來,已經開展過300多次活動,服務4.3萬余人次。
納涼話家風
清廉黨風促民風
君子憂道不憂貧、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走進大洋社區西南角的廉政文化長廊,青翠的藤蔓下,一幅幅寫著家訓家規的廉政書畫、剪紙作品映入眼簾。這里,既是居民納涼的好去處,也是廉政教育基地。
今年,大洋社區開展了以“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為主題的活動,把家風建設作為加強黨員廉政教育的重要手段,組織社區黨員閱讀《浙江傳統家規讀本》《臨海民間優秀家訓節選》等書籍,同時將從社區黨員家中征集到100多條優秀家規家訓“曬”在社區的角角落落。
品讀著黨員家庭的優秀家訓,居民們很受觸動。潛移默化間,黨員清廉家風深深感染和帶動著民風,一個個溫情故事演繹出的和諧之風,猶如夏日里的習習涼風,穿行在社區樓宇間。
解開大洋社區和諧的密碼,我們找到謎底: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才能為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城市社區才能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