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拉薩大昭寺發生局部火災,好在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完好無損。在我們浙江黃巖,也有一尊來自于五代至北宋時期的泥塑釋迦牟尼坐像,和它一起于1987年從靈石寺塔內出土的還有它的弟子迦葉和阿難的立像。三件佛像都是國家一級文物。珍貴的釋迦牟尼像為何會來到小小的黃巖?這一期,讓我們追溯一段五代吳越國與黃巖的淵源。
浙江在線2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俞吉吉 攝影 魏志陽)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在臺州的黃巖博物館內,就有三尊泥“菩薩”,他們經過了千年的歲月洗禮而完好,他們脫去了佛的榮光,慈祥的面龐閃耀著北宋造像技藝的獨特光輝。他們是北宋泥塑釋迦牟尼坐像和其兩位弟子迦葉和阿難的立像。上期講到的放了佛舍利的國寶青瓷香爐正是被安放于釋迦牟尼坐像的身前。
釋迦牟尼的坐像和舍利為何會出現在黃巖這個小縣城里?五代時期的黃巖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前不久,記者在博物館的“浮屠奇珍——靈石寺塔文物陳列”展中見到了三尊珍貴的佛像,也聽館長羅永華解答了這些疑問。
“如此完好且大體量的佛像在南方甚是罕見。”羅永華表示。
三尊佛像分別被安放于展廳一側的三個獨立展柜中。釋迦牟尼坐像在中,迦葉立像和阿難立像在其兩側。從體量上看,都是大家伙。三尊佛像的高度均在67-69厘米之間。
和溫州白象塔出土的一批北宋年間的佛像文物類似,從佛像的面龐和身姿、裝飾等細膩的刻畫中,我們印象中佛的威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慈祥的面龐、生動的表情和近乎世俗化的穿著。這也正是北宋時期人們對佛像的藝術加工要求。
看,正中的釋迦牟尼坐像面相慈祥,螺發肉髻,額有白毫,高鼻秀眉,方頤薄唇,肩披袈裟,手作上品上生印,結跏趺坐蓮臺;一側的迦葉立像面相和藹,額高眉闊,頰見鬢須,雙面含笑,身披袈裟,雙手合掌于胸前作外縛印,跣足立蓮臺;另一側的阿難立像面相端莊,額有白毫,高鼻秀眉,眼眸低垂,雙手于胸前作合掌印,跣足立蓮臺。
和曾安放其前的國寶香爐一樣,他們都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黃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是在1987年黃巖靈石寺塔的四層南天宮內出土的。
在上期國寶香爐的報道中,我們對靈石寺塔的由來已做了大致介紹。
佛塔位于臺州黃巖北洋鎮靈石山南麓,是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的六面七級樓閣式密檐磚塔,曾有東、西兩塔。東塔在清早期就倒塌了,留下西塔屹立至今。佛像和國寶香爐等文物便是在西塔發掘出土的。
千年間,西塔也飽受戰火和歷史的沖刷。羅永華告訴記者,在抗戰時期,黃巖中學曾搬遷到佛塔大殿內授業傳道。佛塔高聳醒目,容易成為日軍飛機投放炸彈的目標,當時的國民政府曾多次嘗試將其拉倒,但均未成功。
直到1987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主持,對開始出現坍塌的佛塔進行了落架式大修。經清理,出土了各種質地的佛像、菩薩像、供養人像及供養品等文物500余件,還有3000余枚漢代至唐五代的錢幣。
出土時,佛像前的釋迦牟尼舍利更是被層層包裹,“舍利子先被放于一個琉璃瓶內,瓶外套一金盒,金盒外套一銀盒,銀盒外套一銅盒,銅盒外是一瓷盒(也就是國寶香爐),最后再置于一個大鐵盒內,鐵盒置于釋迦牟尼坐像前”。這樣的舍利供奉檔次與大名鼎鼎的陜西法門寺相也差不多了,羅永華表示,而建造靈石寺塔的初衷很有可能就是守護和供奉釋迦牟尼舍利。
為了確保佛像在運往博物館的途中萬無一失,三尊佛像在運往博物館時,坐了黃巖當時僅有的兩輛小汽車中的一輛。為避免顛簸引起佛像磕碰和損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路上都是用手捧著裝佛像的筐,這才安然無恙地將其護送進了博物館。黃巖博物館新館落成后,三尊佛像又經歷了一次別樣的遷移之旅。“釋迦牟尼坐像是由兩個工人抬著過來的,兩名弟子像則由一個工人肩挑過來的”。他說。
釋迦牟尼的佛像和舍利為何會現身黃巖?如此之高的佛舍利供奉檔次又為何會在一個小縣城里呢?
這,都與五代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錢弘俶有關。
“靈石寺塔建造時間就是錢俶當吳越國王之時”。羅永華說。錢俶初名錢弘俶,因避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名諱改名錢俶,錢镠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后一位國王。后晉開元中,錢俶為臺州刺史,眾臣擁立他為吳越國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臺州是錢俶的‘龍升之地’”,羅永華表示,錢俶任吳越國王三十年,曾任臺州刺史的他自然會對臺州關愛有加,靈石寺塔出土有吳越國王錢俶供養銘文的阿育王塔就是一個證明。此外,五代時期的黃巖也是江南的一方樂土。
五代十國時期,干戈紛擾,戰事頻仍。當時的黃巖屬吳越國割據范圍。國王錢镠祖孫三代五王秉持“保境安民”國策,在其統治期間,境內基本上未發生戰事,黃巖社會安定。吳越國的三代五王對黃巖的貢獻也是顯著的。他們共造了三條官河,分別是東、西、南官河。其中的南官河從黃巖縣城一直挖到溫嶺溫嶠鎮,長65公里,有“浙東小運河”之稱。得益于這三條官河,黃巖境內旱澇保收,糧食豐足,成為了亂世中的樂土。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下,吳越王錢俶遵照先祖“善事中國,弗廢臣禮”的訓導,將所轄十三州“納土歸宋”,黃巖也因此歸入北宋版圖。錢俶的“納土歸宋”,也維護了吳越國境域內的和平穩定,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至于珍貴而神秘的佛舍利從何而來,有關資料表明這與國王錢俶的國師德韶有關。德韶在天臺山建有許多舍利塔。他推測,靈石寺塔的佛舍利很有可能是北方的僧侶帶來的,“五代時期,北方正在進行滅佛運動,大量佛塔和廟宇被毀,僧侶很有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將佛舍利帶到了南方”。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