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2018年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迎新團拜會暨第六屆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頒獎典禮,在省文化會堂(浙江展覽館)舉行。臺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林霞的作品《紫椹園》和仙居無骨花燈代表性傳承人陳彩平的作品《八仙鬧春》分別獲獎。
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是浙江省文聯和浙江省民協著力打造的浙江民間文藝最高獎,是對應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而設立的省級大獎,至今已舉辦六屆。經過2016和2017兩年的各項活動評比,本屆共評選出映山紅獎31個,其中民間文學作品7個,學術理論著作6個,民間文藝表演1個,工藝美術作品17個。
同時第三屆浙江工藝美術雙年展獲獎名單也已出爐,我市的廖春妹和林榮文摘得金獎,羅文弛、朱呂貴和王英姿摘得銀獎,還有4人獲得銅獎。
臺繡《紫椹園》脫穎而出
在“映山紅獎”終評時,林霞的臺繡《紫椹園》脫穎而出。這是她繼作品《原·衍生》獲得第四屆“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優秀工藝美術作品獎”后,再次奪得的一座“映山紅”獎杯。
該獲獎系列作品屬手工刺繡,面料是桑蠶絲真絲綃,繡線為桑蠶絲繡花線。而它們最早源于一張名為《紫椹》的屏風,滿樹的桑葚灑下一園的絳紅,將臺繡“抽”“拉”和“雕”等技藝,演繹得淋漓盡致。林霞在創作時,力使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風格鮮明的新“臺繡”。
從現實到紫椹,從生活到影像,基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這就是作品的特色所在。該屏風原是林霞受邀為G20杭州峰會設計制作的,別出心裁的設計創意,讓作品顯得更有情趣。在G20杭州峰會期間,《紫椹》刺繡屏風所在的中國絲綢博物館G20貴賓接待廳,被定名為“紫椹廳”,作品原品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永久性收藏。之后林霞在《紫椹》屏風的基礎上,又進行一系列的創意設計,孕育出更新的紫椹系列作品,包括霓裳、漢風、團扇等特色作品。此次入選的《刺繡紫椹圖系列》,正是《紫椹》屏風的衍生作品。
“用紫椹和桑葉影射出絲綢之路,特別是我們在創作中,采用殘桑雕鏤,葉脈浮雕墊底鉀針工藝,還有充滿生機的網絡空間。它們不僅突破了傳統只有扣邊才能剪布底的工藝,還打破了傳統邊框式的工藝,還原了物體立體凌空的本身。枝干的靜和紫椹的動,使原本簡單的畫面顯得生動起來,給人以簡約空靈的感受。”林霞說。
燈彩《八仙鬧春》造型多樣
仙居花燈有著悠久的歷史,又稱針刺無骨花燈,起源于唐代仙居皤灘古鎮,當地民間稱為“唐燈”。針刺無骨花燈的技藝十分獨特,燈面圖案均由刀鑿針刺成孔,經過透光留影而成,造型方法在中國花燈中獨樹一幟。它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質燈片折疊粘接,再經過13道精細工序制作而成。造型的千變萬化和圖案的豐富多姿,形成了仙居花燈繁多的花色品種,素有“中華第一燈”之美稱。2006年,仙居花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鬧春”是仙居民間流傳的一種古老的以民間燈彩為主的習俗,又名“鬧元宵”。正月十五,當地村民就自發組織起來,開展一系列的以燈彩表現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慶祝和迎接春天的到來,以及預祝新的一年莊稼豐收、生活幸福美滿。
“相傳八仙漢鐘離、張果老和韓湘子等都來自人間,而且都有各種各樣的凡間故事和傳說。他們得道成仙后,在春節期間都要回到人間,與百姓一起過年鬧元宵,幫助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的獲獎作品《八仙鬧春》組燈,創作的靈感就來自這個民間故事。它的主體采用2.4米高古亭大花籃燈的造型;中間以八仙圖像為走馬燈;四周十八尊龍頭噴水,幻化出36盞各式各樣、造型各異的紙質針刺無骨花燈。它們不僅象征著萬紫千紅的春色,又象征著‘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的盛況,來祈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陳彩平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