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胡蕓 楊群 縣委報道組 鮑雯霞)冬日雨后的水霧,為三門橫渡鎮巖下村增添了一份朦朧。幾位老人倚著雕花石柱聊天,他們身后是修葺一新的四合院。這處建于清初的老屋,兩進四廂,是村里最具代表性的江南“串樓”。
巖下村人說,要不是一年多前開展的古村保護利用,這些古建筑或許已灰飛煙滅。2016年,村里采用“股權量化”模式,對傳統民居進行評估,并以產權折算的形式歸到村集體,今后修繕、開發、使用等由村集體統一協調。目前,90%的古村原住民已與村集體簽約。
村民的參與,使巖下古村拂去歲月塵埃,重新煥發青春。
古村保護村民不能缺席
從三門縣城出發,驅車往南10多公里,“中國星象村”幾個大字赫然在目時,巖下村便到了。
“屋為日,地為月,井為星”,這個藏于山水環抱中的村莊,猶如一彎新月。300余間浙東傳統四合院落式的古民居,錯落分布于青石板和卵石鋪就的鄉間小道旁,每一幢都呈“日”字形。上百口大大小小的水井,散落其間。直到今天,村民還留存著祭冬習俗、道情、跳馬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然而,巖下村村民也曾一度紛紛離鄉外出打工!白钌贂r,全村戶籍人口997人,常住的不到200人,村子就像被‘騰空’了!贝妩h支部書記羅元嘗說,年輕人外出打工,只有過年時才回家待幾天。
留下的人,建造新房的呼聲也不斷。2014年,不少村民在古村外建了新房,“村民住進了新房,老宅就更沒人管了!绷_元嘗直言,此前,村里現存的16處古建筑僅有兩處基本完好,“看了都心疼!
“古村哀鳴,我聞其聲。巨木將傾,誰還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誰應!”作家馮驥才曾發出呼聲。站在村口,凝望著明清時期的老屋和現代排屋,橫渡鎮鎮長韓堅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保護古村,三門縣專門成立東屏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指揮部,韓堅杰任常務副總指揮!耙酝匦薰糯逯粦{政府之力,巖下村得換個思路!表n堅杰說,只有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古村落保護之間找到共鳴點,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的積極性才會迸發。
股權量化人人都能受益
“沒有資金,產權不清晰,古村保護就是紙上談兵!表n堅杰說。
2016年初,經歷一個多月醞釀,巖下村以股份制形式保護古村落的探索邁出了第一步,鎮村兩級決定,當年對古民居進行股權量化,入股村集體,由三門縣東屏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指揮部統一修繕后,再交由村集體。
“由于民居完整程度不一,為體現公平合理,我們決定試點‘股份制’,把‘村民股東化’和‘資產股份化’。古村產生收入后,村民的分紅就由這兩部分股份組成!表n堅杰介紹,村民股東化就是村民按戶籍數每人一股,而資產股份化則是請第三方機構對現有古民居進行評估,按評估價折算入股。
“但是,要讓農民拿出祖傳的房子,可不是件容易事!绷_元嘗說,有些村民不肯給,有的則擔心開發不好、沒有收入,寧愿空著,“很長一段時間,沒人愿意和我們簽協議”。
為此,鎮村干部、村民代表和黨員們一家一戶登門拜訪、解釋。兩個月后,村民老羅和6個兄弟姐妹終于在第一份協議書上簽字,將7間半老宅交由村里統一修繕和開發,他說:“村子保護開發,除了有分紅,還有就業機會,以后我們在家門口就能謀生了。”
眼下,巖下村已有90%的村民簽約,全村投入建設資金1500余萬元,十余處串樓、驛站、豬牛欄等建筑完成修繕、改造。
一支畫筆繪出老屋活力
一大早,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夏克梁和“邊走邊畫”寫生團隊帶著畫紙出門了。
前不久第一次來到巖下村,夏克梁便不想離開了,浸潤著時光厚度的每一間古建筑,綠苔斑駁的青磚墻、精工細作的木雕門、內容豐富的石雕,讓人流連忘返。
來自寧波的隊員鮑堯君說,來到巖下,仿佛回到自己內心最初的地方。而地道的北方大漢孟現凱,頭一次體會到江南無孔不入的濕冷,腳步卻從未停下:“時間不夠用,想畫的東西太多了!”
短短幾天,團隊已完成畫作50多幅!拔覀儠䦟嬜骷Y成冊,以此來承載村落的記憶。”夏克梁告訴記者,所得稿費將全部捐贈,作為古村落保護的經費。
他們的到來,仿佛為古村注入了藝術基因。去年10月,三門鄉賢毛玲君開出了“山海寫生基地”,至今已接待400多名各高校、畫室的藝術類師生。
“江南的古村有些‘有水無山’,有些則‘有山無水’,巖下村兩面環山、前溪后水,山水與古村落結合,能讓更多人認識到原生態之美。”在韓堅杰看來,經歷古村保護、修繕改造后的巖下村,有著獨特的發展優勢。
根據橫渡鎮的規劃,巖下村將建設文化創意基地、中國高等院校美術寫生基地等,打造集文化創意、展覽、交流、寫生創作于一體的平臺,“有人來,古村就能重新熱鬧起來!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