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趙靜)“正是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方林村從一個村民人均只有0.4畝耕地,人均收入僅147元,出了名的借貸村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小康村,全村實現了家家住別墅、戶戶生態園。什么叫改天換地,這就叫改天換地。”62歲的村民林顯琳在村檔案館工作,憶起過往,他動情地說。他和一冊冊書籍都是改革開放40周年路橋滄桑巨變的見證者。
1978年,林顯琳還是村里電影隊的放映員,月薪30元。
那時豬肉只有6毛5一斤,工資一個月60元就算高收入。
村民大部分在農村生產隊吃大鍋飯,要么在磚窯廠燒磚,沒別的出路。
“方林的日子能好過,河里的石板也能浮起。”那時,甚至有人放下如此的狠話!
巨變始于1984年,村班子緊緊把握歷史契機,利用靠近104國道的交通優勢和路橋“無戶不商”的傳統,創辦了第一家市場——路橋舊機械設備市場。
通過辦市場,方林挖到了第一桶金,村集體經濟也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起來,成為早期乃至今日全國個體私營經濟最發達的村莊之一。
2017年,路橋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4億元,增長10%;預計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24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48元,分別增長10%和9.8%。路橋區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市轄區排名上升至第47位。
人民富裕,對路橋而言,并不僅僅是錢袋子的問題。而是著眼高水平,闖出了一條小康新路。
方林村是路橋改革開放巨變的縮影,生動詮釋著活力路橋、宜居路橋、生態路橋。
近年來,路橋做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文章”,以整治提升為先導,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在城市發展方面,推進“兩山一湖”開發建設,高質量打造現代版“清明上河圖”,讓路橋的群眾生活在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城市當中;在鄉村振興方面,做好系統性謀劃,充分發揮文化引領和紅色引領的作用,打造一批綠墻青瓦的美麗鄉村,實現農村發展再加速、再提質。
“路橋有各類市場近80個,服裝、建材、電子設備等一應俱全,吃住行一站全搞定;出門走幾步就有公共自行車投運站點,環保又方便;文化禮堂里,每晚都有歡聲笑語……”林顯琳樂呵呵地告訴筆者,用方言說,就是日子好得“猛”。
路橋在全省首創推出“社銀聯通”工程,不斷優化社會保障體系;新建農村文化禮堂16家,全省網絡作家基地、“浙江省書法村”落戶路橋,“最美筑塘人”等傳統文化品牌接連打響;“健康路橋”建設穩步推進,“雙下沉、兩提升”不斷深化,“健康一卡通”實現全覆蓋……眼下的路橋,正豐厚著各個層面的“袋子”。
趙倬櫻是桐嶼街道坐應村的村民,這個“90后”姑娘,有兩份工作。
一個是義務、一個賺錢!
作為坐應村的義務講解員,她欣喜于近年來村莊的變化。
“以前村民自己顧自己,大家聚不到一塊兒,文化禮堂落成后,打牌、搓麻將的少了,太極拳、排舞、乒乓球賽、鄉村大舞臺等活動輪番上演,大家伙兒說說笑笑,文化氛圍活躍了,彼此更親密和諧了。”趙倬櫻說。
除了文化氛圍的漸濃、精神生活的漸豐,趙倬櫻的欣喜也在于村容村貌的改變,也在于河水的返清。“小時候河水很清澈,可以光腳去玩,后來水漸漸污濁不堪,不過現在又變回原來的樣子了!”
因為喜歡,所以她樂意為別人講講家鄉的故事,宣傳家鄉的美!
作為一名影視工作者,趙倬櫻對養家糊口的另一份工作有著自己的詮釋——發現美、記錄美!
“參與美好的事物其中,不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么!”
幸福,的確就是這么簡單!
而眼下的路橋,正加快打造活力新區、建設美麗路橋,奮力開啟“兩個高水平”標桿區建設新征程,在新時代中,繼續追尋幸福的腳步!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