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生態文明是衡量一個區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去年以來,我市堅定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富有成效。
在路橋區峰江街道山后許村的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示范點,各類植物茁壯成長,綠意盎然。這片受多氯聯苯污染的土壤,如今已修復成功,達到了農業用地的土壤標準。
自一套中水回用工程在椒江投入運行后,每天有近5萬噸中水實現循環利用,這也是目前我省出水量最大、品質最高的中水回用工程。
……
回眸過去一年,我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建立并實行工業污水按有害污染物濃度多因子計收污水處理費的制度,推進差別化水價政策全覆蓋;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生態農業制度機制創新;在全國率先成立海上溢油應急中心和推出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聯單制度……
臺州,正以“綠”為底色,把一張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美麗藍圖逐步變成現實。
加快轉型,強化保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沿著臨海頭門港新區東海第三大道一路往東,可見總投資4.6億元的臺州臨港熱電有限公司,它實現了對供熱區域內的18家合成革企業的日常供氣。由此,該市醫化園區內18家合成革企業的50余臺燃煤小鍋爐得以關停拆除,并拔除煙囪20余根,每年可節省標煤5.7萬余噸。
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臨海園區通過循環化改造,逐步實現了從傳統醫化向現代醫藥的華麗轉身。
新常態下,治水、治氣、治廢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場環境倒逼產業優化升級的變革中,市委市政府順勢而為,主動作為。
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美麗臺州建設整體納入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專項考核,制定出臺了《臺州市2017年“大抓生態環保項目”行動方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項目2017年度工作計劃》《臺州市全面推行“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實施方案》,實施“治水”“治氣”“治土”、生態保護和環保能力建設五大方面157個重點項目。至去年11月底,全市已投入資金118.26億元,開工建設138個項目,開工率為87.9%。全市還深化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后續整改,持續保持高壓執法打擊力度。
在強化制度保障的同時,我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著力打造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新臺州模式”。去年,全市完成了14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及特色小鎮規劃環評審查工作,完成了3個行業14家企業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改造提升低小散企業(作坊)4054家,88家企業通過省級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實施完成482個重點減排項目,完成15個工業集聚區污水“零直排”整治方案編制和6個工業集聚區的全面整治任務。
新常態下,生態經濟,方興未艾。
作為全省唯一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仙居縣以資源減量化、生產循環化、廢物資源化為著力點,著力打造生態工業高地。
“公司在全縣企業綜合評級活動中連續三年獲得A級,因而在各個方面享有優惠政策。”仙居奮達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偉義說,“全縣實行差別化要素配置政策,催逼著我們深挖企業內部潛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深化整治,加強保護,著力改善環境質量
“我的天空,我的城”是攝影愛好者包云青日常拍攝的主題。在她的鏡頭下,臺州的天,一天天變藍。
包云青說:“以前覺得臺州天空特別藍的時候很少,現在則非常頻繁,晴天時,幾乎都能看到特別漂亮的藍天。”
而據監測,近幾個月,臺州空氣質量連續位居全國前十。好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長期以來我市強力推進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和多個行業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上作出的共同努力。
去年以來,我市出臺實施了《臺州市2017年“五氣共治”實施方案》,圍繞燃煤煙氣、有機廢氣、車船尾氣、施工揚塵和城鄉煙塵五大廢氣治理,加快推進燃煤鍋爐清潔化改造,深化5個省級和29個市級重點區域有機廢氣整治。
市“五氣共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張玲說:“通過這幾年黃標車老舊車淘汰,我們測算過可削減氮氧化物3800噸左右,對大氣環境改善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不僅治氣,我市還深入推進治水。去年以來,我市制定出臺了《臺州市劣Ⅴ類水剿滅戰實施方案暨2017年度劣Ⅴ類水質斷面削減實施計劃》及《臺州市治污水暨水污染防治行動2017年實施方案》,完成3個省控、6個市控和6個縣控斷面的“消劣”任務,完成整治24882個小微水體和13844個排污口,強勢打響剿滅劣Ⅴ類水收官戰。
治氣,治水,還得治土。去年以來,我市全面推進國家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試點,制定實施了《臺州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和《臺州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2017年度計劃》,建立健全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體系。
如今,在溫嶺,南嵩巖腳下的桐山村重新煥發了光彩。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往日成堆的廢舊電子垃圾早已不見蹤影。駕校教練葉福生常常帶著學員駕車經過桐山村,這里的變化他一點一點看在眼里。“早些年,一經過就要搖上車窗。現在,老人們還能在地里種種菜,生活其樂融融。”
在治理的同時,我市還全面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去年以來,我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科學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共享使用達標率達到80%以上。
統籌城鄉,積極培育,打造美麗宜居家園
在椒江區葭沚街道水門村,有我市新建的餐廚垃圾生態化智慧處置示范園。
工作人員先對餐廚垃圾中的固體和液體進行初步分離。在飼養大棚,一池正在分解垃圾的黑水虻幼蟲不停蠕動著。
“它一天24小時都在吃,食腐的天性使它很喜歡吃這些餐廚垃圾。”市容環衛服務中心綜合科科長阮奇介紹,1公斤幼蟲在成長期內能消化3公斤的餐廚垃圾。
餐廚垃圾至此完全轉化成黑水虻蟲體和蟲糞。其中的蟲糞經省農業廳檢測,可作為高級有機肥的原料。
目前,我市正在擬建一個6000平方米的處理車間,以標準化生產模式,引進全自動流水線,可以達到每天200噸餐廚垃圾的處理規模。
美麗宜居家園,需要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去年以來,我市以打造山海相依、城水相宜、人水相親的城市品質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完成建設污水配套管網468.9公里,污水廠提標改造14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6.3萬噸/日,新增中水處理能力27萬噸/日;積極推進美麗公路建設,全市共投資15.22億元,建設819公里美麗公路示范路;全市111個鄉鎮(街道)規劃全部按照省整治辦要求完成評審和成果備案,居全省第一梯隊。
在廣袤的農村,一場以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為重點的村莊人居環境提升行動轟轟烈烈地展開。
仙居縣淡竹鄉下葉村、三門縣健跳鎮蓋門塘村等相繼開發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充分調動了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我市還在鎮、村兩級探索設立農村垃圾“三化”處理預算基金,專門用于分揀員二次分揀的到位率以及農戶美麗庭院創建和垃圾分類的獎勵。
據統計,去年以來,全市各地已建成578座農村生活垃圾堆肥處理設施,輻射帶動了4179個建制村啟動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實現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三化”處理工作體系全面覆蓋。
與此同時,我市啟動實施了3458個建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農戶77951戶,并以“無違建”創建為主線,統籌推進“治危拆違”等各大專項行動。全市還基本完成了市、縣、鄉鎮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建立了市、縣、鄉鎮三級全覆蓋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體系。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