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臺州頻道1月4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徐倩)天臺山素以“佛宗道源,神山秀水”聞名遐邇。人杰地靈的天臺山已經培育出了當代中國杰出古箏表演藝術家袁莎等著名藝術大師。如今,又一位著名青年古箏演奏家驚艷國內外大舞臺。她就是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演奏專業研究生范賽賽。
天臺縣赤城街道人,6歲開始習箏,93年出生的她已有近二十年的學琴史。談到如何與古箏結緣,范賽賽笑著說,6歲那年,媽媽看到我的表姐在學習古箏,感覺女孩子彈古箏特別有氣質,而且彈起來聲音特別優美,就讓我和表姐一起學習,一起練琴。沒想到的是表姐只學了三年,而我卻走上了專業的藝術道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對古箏的看法也逐漸從內心開始發生了變化。最初學琴是源于興趣,到后來,我逐漸愛上了這個樂器,特別是在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我常常以琴來安慰自己,訴說自己的心聲…而如今的我,把古箏當作一種使命、一種責任去繼承、去發展。
回憶起幼時練琴的時光,范賽賽坦言那是一段歡笑與淚水相交的日子。“練琴的過程當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磕磕絆絆。那時最苦惱的就是經常被老師批評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實。在這個過程中,是媽媽一路陪伴著我,不管多么辛苦都無怨無悔,總是那么相信我、支持我、疼愛我,不斷鼓勵著我走到今天。影響我最深的是第一位恩師樊藝鳳老師,從初中到高中,她長達六年的悉心教導不僅在專業知識上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和鼓勵,平時也教育我為人處事的道理。最后是我的第二位恩師吉煒老師,在我大學和研究生七年的的學習時光里,他對我的關愛和教導讓我在舞臺上的演奏更為成熟和穩重。他們是我在學習道路上最重要也是最感激的人。”
2005年范賽賽以專業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憑著自己對古箏的熱愛,賽賽毅然地走向了專業之路。在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學習期間,她師從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樊藝鳳教授,“進入附中學習之初,對我來說需要經歷一個業余轉專業的訓練過程。樊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她耐心細致、循循善誘,糾正了我基礎技法上的諸多不足之處,讓我的基本功更加扎實。”憑借著自身的天賦與付出的汗水,范賽賽在校期間,連年專業成績排名第一。2011年她不負眾望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吉煒副教授。2015年又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研究生部,跟著吉煒副教授繼續深造。
回望這漫漫十余載的習琴之路,賽賽已與古箏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是同我的琴一起成長的,她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賽賽感慨,雖然音樂之路苦憂摻拌,付出了無數的淚水和汗水,可若當時沒有選擇從業余走向專業之路,沒有選擇繼續與古箏為伴,可能如今失去的會更多。
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音樂能力,范賽賽活躍于國內外各大舞臺,并多次參加國家重大活動及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她曾多次出訪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及港、澳、臺等地區,每場演出均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多次在國家大劇院、中山音樂堂、北京音樂廳等音樂殿堂華麗登臺,也數次參加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綜藝頻道、浙江衛視、安徽衛視、東南衛視等電視臺各類節目錄制。并多次參加了"青年藝術節"、"胡琴藝術節"、"彈撥藝術節"、"民族音樂節"等各類重大音樂盛事。還多次在各大古箏藝術節開幕式、閉幕式以及在北京音樂廳《打開藝術之門》系列音樂會上擔任獨奏演出。她坦言,隨著自己演奏技巧不斷純熟,現在在臺上演奏時,特別享受每一次演出帶來不一樣的體會和觸動。現在的自己會從觀眾的角度欣賞自己的演奏,想象觀眾會不會被音樂打動并與演奏者產生共鳴和遐想。
漫漫十余載的箏路,范賽賽遇到過荊棘密布,也享受過雨后彩虹。關于未來的規劃,她希望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古箏演奏家,通過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擔負起弘揚古箏藝術、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在未來的歲月里,范賽賽必能探尋出更廣闊的音樂之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