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總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郵政儲蓄郵政儲蓄臺州支行農業銀行臺州支行
新聞熱線:0576-88106106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追著太陽種西瓜!“臺州模式” 種西瓜成鄉村振興新樣本
2018年01月04日 來源: 臺州日報

  工人正在播種嫁接西瓜的葫蘆砧木。(砧木是指嫁接繁殖時承受接穗的植株。砧木是果樹嫁接苗的基礎,它嫁接親合性好,苗木壽命長,也容易培植。)

  每年12月至來年的3月,都是大棚西瓜育苗期。眼下這個時節,在溫嶺市箬橫鎮玉豐蔬菜瓜苗專業合作社育苗大棚里,溫暖如春,工人們正忙碌著:播種、“摘頭”、嫁接……

  臺州瓜農實現西瓜育苗產業化

  溫嶺市玉豐蔬菜瓜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江妙法,是當地較早一批從事專業西瓜育苗的農戶。

  西瓜連作種植,影響西瓜產量和品質。以前瓜農種瓜,都要種一年換一塊地。

  2007年前后,江妙法在北京大興了解到,與南瓜、葫蘆等瓜菜為砧木,嫁接西瓜苗,可以有效破解西瓜重茬減產難題。

  當時,溫嶺當地西瓜種植面積廣。看中這個技術前景,江妙法回到家鄉,辦起了西瓜嫁接育苗工廠。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僅箬橫鎮就延伸發展出20多個西瓜育苗場,成為國內最大的西瓜育苗基地之一,瓜苗銷往全廣東、云南、貴州、湖南、四川、重慶、湖北、山東、北京等地。

  江妙法說,合作社每個育苗季能產西瓜苗170多萬株,12月份是溫嶺當地的瓜農來買,開春以后,瓜苗就銷往寧波、杭州、上海、四川等地。

  而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里,傳來的十之八九都是臺州的鄉音。五湖四海中,做的還是家鄉人的生意。

  江妙法說,依托于規模越來越大的臺州異地種瓜群體,他的育苗場規模,也從最初的4個棚,發展至現在近20個大棚,每季產量,也從40萬株發展至170萬株。

  根據《農資與市場雜志》相關報道介紹,臺州西瓜無論是市外基地的面積、總產值,抑或是總收益綜合水平,在全國地市級位都穩居首位,并以大棚種植這種獨到的高效種植模式,迅猛發展成為中國西瓜產業的財富樣本,在世界西瓜產業里,成為握有話語權的引領者。

  五湖四海皆是臺州鄉音

  眼下,在云南省楚雄州,溫嶺市松門鎮瓜農葉彩蓮承包的53畝大棚西瓜,已經移植部分瓜苗,正在等下一批瓜苗的到來。新一年的忙碌,正在開始。

  葉彩蓮和丈夫已經在云南過了13個新年。除了每年回松門的半個月,其他時間,都是在云南。

  葉彩蓮在云南種了13年西瓜,在此之前,她家在老家松門也種了十多年西瓜。

  “在家種,臺風一打,就賺不到錢。當時也擔心云南人生地不熟,話也聽不來,但還是想出去試試看。”葉彩蓮說,多年嘗試下來,在外面種西瓜有苦有甜,靠天吃飯有賺也有虧,但總體來說,有穩定的收益。“前幾年收成好,刨除成本一年有20多萬賺頭,遇到土地、天氣不好,效益也會差一些。”

  葉彩蓮告訴記者,除了自己和丈夫,兒子和媳婦也南下過來種植西瓜,正是通過這種一輩帶一輩,親戚帶親戚的方式,家鄉人在異地種植的西瓜越來越多,在外地看到白色西瓜大棚的,基本是臺州來的。

  說到臺州西瓜走出去,彭友達是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

  這位來自溫嶺市箬橫鎮的全國勞動模范,近二十年來,利用地理緯度的差異,帶著合作社社員從南到北,“追著太陽”反季節種西瓜,在全國范圍內建起20多個西瓜種植基地,甚至在2006年,還將西瓜種到了緬甸,并獲得了成功。

  彭友達也是臺州市西瓜(瓜類)產業協會會長。他告訴記者,臺州瓜農西瓜已經種到天南海北,在北京、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貴州、廣西等23個省市,都有種植基地,并在緬甸、越南、柬埔寨等鄰國,也有臺州瓜農的身影。

  彭友達告訴記者,與臺州市內不斷萎縮的西瓜種植規模相比,市外西瓜產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張。“臺州土地少,土地種植時間長,西瓜易發病。現在臺州在外西瓜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多萬畝,我們在緬甸和柬埔寨兩國也有10多萬畝的西瓜基地。”

  西瓜種植的“臺州模式”推向全國

  臺州瓜農可以成功走出去,并在行業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產業特色,靠的都是什么?

  在“中國大棚西瓜之鄉”溫嶺市,西瓜種植基地總是以連片的白色大棚出現。白色大棚,也是臺州瓜農的標志性“建筑”。

  溫嶺市蔬菜管理辦公室主任林燚告訴記者,臺州瓜農能成功走出去,自成一派的高產優質種植管理技術,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林燚說,在學術界,臺州瓜農的模式,準確來說是“溫嶺模式”,發祥于溫嶺。“臺州西瓜主栽品種為早佳8424,風味獨特,引進自新疆,喜高溫干燥氣候,江浙潮濕多雨,露地栽培種植障礙多。”不過,溫嶺技術部門以及瓜農們在種植過程中,探索出大棚、地膜的避雨種植模式,成功讓這個品種的西瓜能在江南栽培,在行業內引起了轟動,并成為推廣樣本。

  “‘溫嶺模式’的特點是大棚保溫、多膜覆蓋;稀栽,設施栽培250株/畝;多次采收,產量高產地西瓜平均能收4-6茬,實驗田最多能收到10茬。”林燚說,此外,或許與臺州人的敢闖敢冒、敢為人先的精神有關,臺州瓜農在異地種植也有一顆細心和大膽,都是采取規模化種植方式,基本種植面積從40-50畝起步。

  據了解,以這種方式種植,相比露天栽培的西瓜,效益翻番。

  記者從臺州市西瓜產業協會了解到,目前,臺州瓜農在外種植西瓜面積達100多萬畝,平均每畝經濟效益為3000至4000元。

  硬氣和聰慧的臺州瓜農,帶著高效、系統的“臺州模式”走出去,不僅提升了全國西瓜種植水平,也為他鄉農戶提供了可學習的致富樣本。

  林燚還給記者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湖北有位農民孫建軍,看到溫嶺瓜農在湖北種瓜很賺錢,電話咨詢她,想要到溫嶺來學習。而林燚則給他提出一個建議,讓他先給溫嶺瓜農打工,邊看邊學,不懂再電話咨詢她。孫建軍在打工一年之后,并著手自己種植。

  “前幾年,他電話打過來說,林老師,今年我賺了10萬,從來沒賺過這么多錢。”林燚說。

  彭友達也告訴記者,在走出去的這些年,溫嶺市玉麟果蔬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700多人,其中異地社員100多人。“很多當地的農民,在幫我們打工的過程中學習技術,再自己去種植。”

  此外,臺州瓜農“追著太陽種西瓜”,延長了西瓜的生產銷售季節,實現了西瓜全年供應。冬天南瓜北調,夏天北瓜南調,“臺州模式”也逐漸形成一張高速暢通銷售網絡,解決瓜農的后顧之憂,走出一條資源互補和雙贏互利的西瓜產業化發展道路。

標簽: 追著 太陽 西瓜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