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總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郵政儲蓄郵政儲蓄臺州支行農業銀行臺州支行
新聞熱線:0576-88106106
您當前的位置 : 浙江在線  >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開漁季丨古代皇帝都未必有臺州人的口福
2017年09月19日 來源: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9月19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趙靜)山海水城詩情畫意,鮮蝦肥蟹其味無窮。

  九月開漁季,最適合來東海之濱的臺州感受那一縷鮮掉舌頭的鮮味。魅力臺州藉此推出開漁季系列文章,第三期,來聊聊臺州人的口福。

  在古時候,由于交通不發達,只有沿海地區的人們,譬如我大臺州,或者親自去海邊,才能吃到真正的海鮮。對于內陸的人們而言,吃個蝦米、海帶、紫菜,頂多吃個魚干,就算海鮮了。

  古代皇帝有臺州人的口福嗎?

  首先看地理位置,從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開始,秦朝的首都是如今陜西咸陽。后面朝代更迭,包括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南京、北京、杭州等,都在內陸地區。

  楊貴妃能吃到新鮮荔枝,軍馬日行千里,也得費勁死了。如果是海邊運輸到河南或者山西的皇宮,對于海鮮的保鮮期來說,這個距離實在太遠了。

  數來數去,還是南宋期間的杭州距離大海最近。還有西漢南越王,在廣州的南越王墓里參觀,里面就有不少魚和貝殼殘骸。

  當然,內陸的皇帝出巡到海邊就可以很方便地吃到海鮮了。關鍵的問題在于海鮮會不會上到皇帝的菜譜。在古代,魚蝦螃蟹之類的“海鮮”不是什么高級食品。

  漢代史書有載:“上林苑中昆明池、鎬池、牟首諸池,取魚鱉,給祠祀。用魚鱉千枚以上,余給太官。”所以當時,皇帝的膳食食材,多是取自附近當時渭河流域的本地動物。所謂的山珍海味,山珍居多,海味多是沿海郡國供奉給皇室的海產品。

  再者,由于烹飪技術尚未普及開來,炒菜技術過于繁瑣,要用薄生鐵鍋,旺火熱油,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等,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至于各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生猛海鮮,恐怕當時的人聽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如何整治上桌了。到了宋朝才開始出現炒菜,比如炒螃蟹等。

  現今見于典籍記載的吃海參、魚翅、燕窩的例子,大多發端于明朝永樂之后。

  看來古代的皇帝十有八九趕不上臺州人的口福了。

  古人們對于海鮮都有什么看法?

  有一類書,它們的書名大多有“海錯”這個詞,比如明代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又比如清代郭柏蒼的《海錯百一錄》、清代郝懿行的《海錯》。

  海錯也就是現在說的海鮮、海味、海產品。這個詞來自《尚書》的禹貢篇,“厥貢鹽絺,海物惟錯”,錯,就是不只一種、種類繁多的意思。

  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對于海鮮的一些記載。

  蝦

  蝦從古至今存活萬年,口味鮮甜細膩,是世人所愛,自古不乏垂涎者,流連江南的文人騷客們自然也是對這一味有一番解讀了。

  清代祁珊洲有詩云“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絲毫不遮掩自己的垂涎之意。

  對蝦算是蝦中“貴族”,可紅燒、油炸、甜烤,可熘、炒、烤、煮湯,做法豐富多彩,完全可以上一桌全蝦宴不帶重樣的。對蝦曬干了也別有一番風味,在玉環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買到個頭大的對蝦干,有養殖的也有野生的。我的大學在古都西安,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內陸居多。有一年放完寒假,我千里迢迢帶了一袋對蝦干回去,結果被瘋搶一空。對蝦干在幾個宿舍之間傳來傳去,最后沒能傳回我自己宿舍,就被消滅干凈了,于是許諾,來年再帶。

  野生對蝦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小白蝦就平易近人多了,是臺州人餐桌上的常客。蝦皮則是廚房里必不可少的一道佐料。紫菜湯、咸菜湯、皮蛋豆腐……總之,任何菜你想加就抓一把蝦皮下去,便添了一縷鮮味。蝦皮主要是由毛蝦加工制成,營養價值很高,每100克蝦皮含39.3克蛋白質,大大高于大黃魚、黃繕等水產品及牛肉、豬肉等肉制品。

  藤壺

  藤壺這種生物,愛者愛之彌深,恨者恨之彌切。

  它長這樣——

  藤壺在溫嶺方言中叫“蛩”(發音qiong)。海邊礁巖、船只表面都隨處可見它的身影,甚至在鯨魚、海龜、龍蝦、螃蟹、琥珀的體表,有時也能發現有附著的藤壺。

  雖然長相寒磣了點,讓密集恐懼癥大皺眉頭,但對于吃貨來說,它是一種極其鮮美的食材。

  《玉環坎門鎮志》中就記載:“或有余暇,到海灘巖凹釣取海螺,敲取藤壺(土名‘觸嘴’),聊充菜肴。”

  我關于藤壺的記憶和紫菜密切相關。冬天,溫嶺塢根鎮鄉村的田野里整整齊齊地晾曬著新采上來的紫菜,陽光下,紫菜黑得清新、黑得喜人。紫菜豐收,收回來的紫菜樁附著密密麻麻的藤壺。

  挑個傍晚,召集人馬,撿稻稈、干柴生火,用樹枝架個架子,然后——烤藤壺。

  不多時,藤壺表面呈現出焦了的色澤,一股勾人的香味遙遙飄散。那融化在舌尖上的鮮味,一下子就把人心蕩漾開來。忙中偷閑的大人,期待多時的小孩,都拿著牙簽爭前恐后地去挑藤壺吃。煙霧滾滾,免不了身上一身臟,臉上黑乎乎像只大花貓,卻是誰也顧不上了。

  長大,意味著過往全部翻篇。對烤藤壺依然念念不忘,想起燙得直伸舌頭還興高采烈的自己,只有會心一笑。

  溫嶺人吃藤壺一般都是清水汆湯鮮吃,放點姜芽,放點鹽,將水燒開了,再放入藤壺燒開就可以了,其味鮮美可口,無須再放味精,撒點蔥花,則色香味俱全。還可以將藤壺用來燉蛋,將漂洗干凈的簇裝盆后,澆入打散的雞蛋液,入鍋蒸熟,配以醬油等調味;也可以“重鹽腌之,能久藏”,腌了吃;亦可鮮食,味道各有千秋。

  但對于海軍來說,藤壺讓人頭疼至極。藤壺、貽貝和細菌在船身上的積聚被稱之為“生物淤積”或者“生物污損”。由于生物淤積,海軍每年的額外燃料和維護成本達到數億美元。

  牡蠣

  牡蠣,歐洲人稱它是“海洋的瑪娜”,即上帝賜予的珍貴之物;古羅馬人把它譽為“海上美味——圣魚”;日本人則稱其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

  《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里記載了牡蠣藥性。沿海居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生吃,或者蒸,烤。這可是“大補”的食材。在廣東、福建等地,有把牡蠣的外殼貼在墻上的,若是有賊人來,劃他個頭破血流。這才是名副其實的“蠔宅”!

  靠海吃海的臺州人,吃慣了鮮蝦活蟹、各式海鮮,享用美味的牡蠣,自是不在話下。有人說,吃牡蠣就像親吻大海的感覺。吞下牡蠣的瞬間,就像把整個海洋含在了嘴里,仿佛只要吃下這顆牡蠣,就成為了海的女兒。

  臺州還有佛手蚶、馬頭魚、大黃魚、海蜇、墨魚、魷魚、香螺、辣螺、花蚶、貽貝、皮皮蝦等等海貨,以及最“潮”的海鮮吃法。

  蝦蟣炒糕吃

  辣螺和殼吃

  水潺做餅吃

  黃魚劈鲞吃

  鰳魚帶鱗吃

  望潮水煮吃

  血蛤帶血吃

  牡蠣烤火吃

  墨魚拌墨吃

  海鰻風干吃

  臺州知名作家王寒的《無鮮勿落飯》一書便是專寫臺州的鮮味和作法,《不知許事,且食蛤蜊》、《清明螺,賽肥鵝》、《海瓜子》、《蟶子》、《蟹話連篇》、《最愛清蒸蟹》、《秋風起,蟹腳癢》、《九月九,望潮吃腳手》、《蝦勾彈列傳》、《大頭梅童》、《黃花魚》、《跳來跳去的彈涂》、《胖頭魚》……光聽名字,便讓人食指大動,這是臺州人獨有的幸福。

標簽: 開漁季 古代 口福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張丹萍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