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文化部非遺司指導,光明網與斗魚直播聯合主辦的“致·非遺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系列直播活動第17場活動——中國篆刻,在北京進行。
三門鄉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駱芃芃與全國網友分享了傳承三千多年的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制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2009年,篆刻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駱芃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篆刻書法家
她的印章風格豪邁、剛健而又典雅,在她的印中隨時可以看到山崩地裂、萬馬奔騰、平湖秋月、穩如泰山的意象之美。
說起駱芃芃與篆刻的結緣,還要追溯到孩提時代。1958年,駱芃芃出生于北京一個文化家庭,7歲那年,在父親的影響下,她拿起刻刀和石頭,刻下了自己的第一枚印章。從此,這手中的方寸之物便成了她心愛的玩具。
22歲那年,駱芃芃到有著“書畫家之家”和“民間故宮”美譽的榮寶齋面試,她被要求刻一方印——“傲雪”。從上午8點到中午12點,她只刻完一個“傲”字,考官看后心里已了然,便叫她回家去,不必接著刻了,她卻堅決要刻完,直到下午5點鐘才完成了“雪”字。十幾天后,她得到了錄取通知從此開始真正走上篆刻藝術的創作道路。
30余年里,駱芃芃刻了近兩萬方印章,這在當今中國印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一次中日書法交流會上,她的篆刻藝術功力和治印速度令人驚嘆,日本同行當即贈予她“神刀女”的稱號。駱芃芃不但以“快手”著稱,其印風更是獨樹一幟,令人過目難忘,后來更是被當做國禮走世界。
前幾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向世界發布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一書,背景和標識就廣泛采用了駱芃芃篆刻的“治國理政”印章。
2008年9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組織并指導下,中國篆刻藝術院聯合西泠印社,將中國篆刻藝術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向聯合國提出申報,駱芃芃就是申遺項目的負責人。撰寫申報材料、翻譯各種材料、攝制申報短片、聯系全國篆刻藝術團體和藝術家簽署申遺的認同書……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在二十幾天之內完成,時間緊、任務重、要求嚴,那段時間的艱難讓駱芃芃終生難忘。
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十分嚴格,申遺團隊高度亢奮,不眠不休地工作著,最后審定和修改資料時,駱芃芃在辦公室四天四夜沒挪地方。“所有工作都完成了,可以回家了。我開車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來來回回繞了好多趟。最后把車子停到了路邊,我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6點才醒,第一次體會到人累到極致是個什么感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9月,中國篆刻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走進了國際視野。用駱芃芃的話說
終于在國際上有了“戶口”,這是作為一名“印人”一生之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駱芃芃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同時又是一位辛勤的園丁。1984年起,她就在人大、清華美院等高校,教授篆刻藝術,并積極推動篆刻學科建設。
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2007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篆刻藝術碩士點,2015年設置中國首個篆刻藝術博士點。駱芃芃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篆刻藝術碩士研究生導師及博士研究生導師,在駱芃芃心里,這些學生就是傳承篆刻藝術的“星星之火”。
駱芃芃曾說,創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藝術家“自討苦吃”的過程,沒有什么人不付出艱辛的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
對駱芃芃來說,篆刻,已經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而對于篆刻來說,正因為有了像駱芃芃這樣的印人堅守才能讓篆刻藝術歷久彌新。
駱芃芃的父親駱風,原名俞圣舟, 1919年生于三門縣海游鎮懸渚村。駱風幼年時,就讀于海游小學,后入臨海回浦中學讀書。1937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41年4月,駱風調到江南社,正式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后任新華社總社國內新聞編輯部副主任、新華社工業財政新聞部主任。2005年7月,駱風老先生逝世于北京,享年86歲。
不忘鄉情獻禮三門
駱芃芃女士專門為家鄉名茶品牌刻制logo“丹邱山”
▼設計構思▼
?在創意設計中從形式美與漢字符號的表述方式上布局構圖;
?創作中借鑒了少許道教印的元素,以及老子“道法自然”、人體養生學之“延年益壽”、“輕盈靈動”的創作理念;
?強調中國印與logo的形式組合與文化共性。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