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
市委書記吳蔚榮:
沿海開發,一步領先,則步步領先。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是臺州沿海開發的大平臺、橋頭堡,也是進一步拓展臺州發展空間、提升發展內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工程,更是臺州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潛力所在。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兵: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是我市沿海開發的主平臺、轉型升級的主陣地、改革創新的先行區,更是有效投資的主平臺。從規劃和遠景來看,有特色、有亮點、有潛力;從建設推進來看,有成效、有志氣、有措施。
王熒瑤文李明錦攝
六月的臺州灣畔,沃野蔥蘢,生機勃勃。放眼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一個個重點建設項目氣勢磅礴地掀起了經濟發展高歌猛進的浪潮,一處處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讓我們聆聽到集聚區人闊步前行的足音。
翻開規劃圖,規劃總面積562平萬公里的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鷹,以擁抱大海的優美姿勢等待翱翔。四年前,這里是新圍墾灘涂,基礎設施一片空白。四年后,一個個大項目、一家家大企業落戶其間,一批批投資者、建設者和“趕海人”絡繹不絕奔赴這片熱土。
截至目前,集聚區核心區已形成15平方公里可供大項目落地的有品質平臺;全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40.0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58.2%;新增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高起點規劃,構建濱海港城
6月24日,集聚區東部新區首個住宅項目臺州灣·月湖雅苑開盤,預計年底前交房。這是東部新區啟動區塊綜合配套的一部分,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園區企業職工住房需求。
與普通住房不同的是,月湖雅苑項目是建在通過“吹泥”擠壓形成的新地上。集聚區結合臺州灣沿海灘涂資源豐富特點,在一期區塊大范圍應用吹填及軟基處理技術,累計造地7.23平方公里,現已交付使用。正在實施的二期區塊涂面整理工程,造地面積可達近14平方公里。
“拓空間、打基礎”起步實施階段,集聚區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聚海大道、開發大道、甲南大道等主干道建成通車,聚海河開挖完成,行政商務中心投入使用,第一所幼兒園工程封頂,月湖小學完成施工圖審查……發展的輪廓在廣袤的灘涂地上逐漸清晰。
根據規劃,集聚區東部新區建成后,學校、醫院、公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可容納約25萬人口在此定居,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
圍繞核心區“月湖綠島、生態水城、服務中樞”目標定位,集聚區在全省率先探索編制協同規劃,重點以月湖為中心,整體布局綜合服務城區、國際休閑住區、產業提升平臺,形成集金融、商貿、行政管理、文化娛樂、研發等公共職能為一體的城市副中心。同時,委托全球最大設計集團AECOM公司頂級設計團隊編制景觀規劃。
“住宅、教育、商業、文化、衛生、休閑旅游、慢行系統等是城市功能的重點,也是大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同等重要。”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程進表示,集聚區將繼續加快這些公用設施的建設,使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優勢產業月融合發展。
高標準實施,構建智造名城
“臺州在模具制造、五金制品、生態農業等方面的優勢,是吸引我們落戶的主要原因。”山東華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15家入駐中車臺州配套產業園的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陳國棟表示將以項目落戶產業園為契機,打造輻射長三角的中國鐵路環保和城鎮污水治理設備產業基地。
近年來,集聚區著力打好全員招商、借力招商、以商招商、網絡招商、增力招商“五張牌”,全面推進“招商百億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4年,集聚區全區新引進投資億元以上企業28家,協議投資額193億元,世界500強企業2家、央企2家、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3家、上市企業4家。隨著廣汽吉奧臺州基地、南洋科技、海正新材料等一批大項目落戶,集聚區已形成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如果說前三年主要是看大平臺建設,那么從今年起,集聚區要進入‘興產業、聚功能’的提升發展新階段。”程進說,集聚區將以“招商攻堅年、項目推進年”活動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固定資產投入,主動作為搶占先機。
“循環經濟”是集聚區的一大特色。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項目——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臨海園區“循環化改造”計劃改造關鍵補鏈項目、公共服務項目、基礎設施項目29項,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7.9億元。金屬再生園區列為國家第四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預計新增投資21.65億元,新增資源處理量445.87萬噸,目前已有24個項目開工建設。椒江分區全力推進醫化產業提升計劃,投資33.5億元推進循環化產業鏈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循環化改造重點項目22個。
高效率增綠,構建宜游美城
站在長浦橋上,全長2.5公里、寬60米的長浦河碧波蕩漾,綠影婆娑,向遠方延伸。很難想像,這里以前是一片灘涂,如今卻變成了一條綠水清幽的河流。
河道是生態工程的脈絡之一,而將河道整治與生態增綠相結合,是集聚區的一大亮點。
采用廢舊建材、老舊塘石等材料造景,將鮑浦河兩岸景觀帶打造成休閑濱水帶;通過減少不可再生建材使用,布置可再生木棧道與廊架,將綠脈南路南岸景觀帶打造為濕地景觀滲透帶;通過再利用卵石、貝殼等海濱特色材料和以波浪形灌木帶形成“梯地彩田”,將聚洋大道西側景觀帶打造成生態綠街游賞帶;通過賦予廢棄玻璃、鋼材等可再生材料新內涵,形成“律動水岸”、“河濱蘆荻”兩個新生景觀……這是集聚區運用“再減少、再利用、可再生、再循環”原則設計打造的濱海綠脈,臺州灣濱海特色和生態循環核心理念凸顯無疑。
著眼做好“綠”的文章,集聚區計劃新增各類城市綠地面積450萬平方米。以沿河、沿路、沿塘綠色廊道、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道路隔離帶建設為重點,分期實施生態綠帶、綠環、綠廊、綠島、綠道等工程。截至目前,全區新增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其中東部新區170萬平方米。
“我們將堅持發展模式循環型、產業導向高新型、空間環境生態型不動搖,努力把集聚區建設成產業集聚區、城市新組團、濱海生態城、休閑游憩地。”程進說,集聚區還要實施“綠色平臺提升計劃”,把植樹造林當做發展循環經濟、改善投資環境的基礎性工程來抓,花大力氣加快以沿海防護林、綠廊為重點的綠化建設。
在我市“一都三城”的戰略布局中,集聚區倍加矚目,一座海陸聯動、產城互動、港城融合的濱海生態新城正在崛起。
南洋科技:“臺州膜”引領行業先鋒
林超群
2月11日,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州分公司光學膜一期項目按下了開工球,宣告正式投產。自2013年6月份啟動建設以來,南洋科技盯牢時間節點,成為集聚區東部新區首個投產的工業企業。
“投產的項目對南洋科技來說是一次新的提升,必將整合新材料的上下游企業,推動企業從分散走向集聚發展。希望南洋科技以一期項目的投產和新材料產業園的簽約為契機,立足主業、創新發展,立足高端、領跑發展,扎根集聚區、快速發展。”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尹學群說。
據了解,南洋科技一期項目主要建設年產5000噸電容器用聚酯薄膜項目和年產16000噸LCD液晶用光學薄膜項目,項目用地191.8畝,總投資5.77億元。南洋新材料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20多億元,將以高端膜產業及新材料為核心,集研發、銷售、生產、管理為一體,打造成為國內最大的膜產業生產基地,2019年底可全面建成投產。
在南洋科技16000噸LCD光學薄膜項目的車間里,兩條生產線生產的的光線薄膜產品將主要用在液晶電視、平板電腦等液晶顯示器上,直接供貨給國內六大彩電商。這是南洋科技在光學薄膜領域的一個創新產品。
“我們這個產品的要求相對于傳統薄膜來說要求是比較高的,它在液晶顯示器里屬于可視性的東西,非常微小的缺點以及其他行業能夠接受的一些瑕疵在我們這里都很難接受。這屬于高精尖的行業,目前來說國內做成功的就兩三家,大部分還是使用進口產品。”浙江南洋科技光學薄膜車間總工程師朱亞說。
據國內相關媒體報道,全球光學膜市場約800億元,屬于高毛利市場,但大部分被日韓企業壟斷。如果南洋科技光學膜產品實現量產,將會替代不少日韓品牌,打破日韓壟斷。作為土生土長的臺州企業,南洋科技的這一突破無疑是利好的,意味著臺州拉開了打造國內最大的高端膜生產基地的序幕。
一期項目計劃投資約6億元,截至2014年12月底累計投資達3億多元,投產后預計年銷售收入達9億元,可創利稅逾2億元。項目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集聚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稅收收入增長翻開了新的一頁。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是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和示范區。幾年來,經過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入和招商引資的強勢推進,目前集聚區整體形象初現,功能日趨完善,產業和企業不斷集聚、蓄勢待發,即將進入發展加速期和投入回報期,前景令人期待。
“吹泥”二期:闖出吹填圍堰新技術之路
林超群
今年4月,一條高約6米,長度150多米的淤泥土固化圍堰棱體展現在人們面前,檢測重度、無側限抗壓強度等指標,完全符合相關標準。
“這條圍堰采用最新的‘袋裝固化土’工藝,這項創新技術是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領先的。”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臺州東部新區涂面整理工程項目經理部黨總支書記顧國雄說。
2014年8月底,中交上海航道局中標臺州東部新區涂面整理工程項目(“吹泥”二期)。30個月,14.2平方公里,圍堰總長30千米,吹填高程4-4.5米,吹填量月7700多立方米,這是該局拿到的任務。
2014年9月28日,“吹泥”二期工程開工。然而,“月湖”區域圍堰都在淤泥灘涂中,長度為8500多米,圍堰筑堤便成了一道難啃的“骨頭”,而盡快形成圍堰,卻是施工的首要任務。
“砂資源非常緊張,都要從上海等地運來,成本很高。”顧國雄說,“而且供應量也無法保障,如果僅以單一的砂或宕碴圍堰,必然影響工程進度。”
怎么辦?能否采用工程區域內豐富的粘土作為材料?而直接填筑粘土強度不夠且容易流失,怎么辦?是否可采用編織布包起來,里面將粘土固化?
考慮到隔堤結構具有臨時性,不受潮汐和波浪影響的特點。經多次討論,最終決定采用袋裝粘土固化筑堤新工藝。與砂石圍堰相比,袋裝固化土筑堤最大優勢是能“就地取材”,從實踐中通過工藝優化,可以降低圍堤整體施工成本。
2014年9月初,項目部專門成立袋裝固化土試驗施工專題小組,開展“單點試驗——典型斷面試驗”。單點試驗段,在中區星湖西側進行土工模袋充灌試驗,完成6米×20米,充灌厚度為50-60厘米的9個袋體,并對其中7個袋體進行樣本取樣檢測。
“然后我們在H2隔堤底層砂被上進行整體試驗段施工,截至今年4月11日,共完成試驗袋體62個,總長度154米,棱體高程達到設計要求。”顧國雄說。
不久,南區一條長約1300米的“底層為砂被,中間宕碴,上部為淤泥袋裝固化土”混合圍堰棱體及中區北端150米左右“水下8米深層固化+水上純袋裝固化土圍堰”,將展現在大家面前。
向海要土地,向海要空間,向海要發展。作為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號工程,二期涂面整理工程總投資11.48億元,截至今天,已完成吹填量13184131立方米,完成投資額的22.65%。
月湖雅苑:便捷舒適的生活家園
林超群
6月24日,臺州灣·月湖雅苑正式開盤。
臺州灣·月湖雅苑是東部新區首個住宅項目,是集聚區管委會高標準規劃,大力度投入,全面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大平臺的重點建設工程之一。
月湖雅苑位于臺州東部新城核心區月湖綠島中央景觀軸北側,臨東海,近月湖,由20幢新Art Deco風格的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約28萬平方米。小區占地面積約151畝,容積率為2.0,建筑密度20%,綠化率40%。
沿著聚海大道,記者來到月湖雅苑工程現場,感受層層高樓拔地而起。短短幾年時間,這里便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普通住房不同的是,月湖雅苑項目是建在通過吹泥擠壓形成的新地上。“土壤里含氯離子量較高,腐蝕性就較強,要求樁基做特殊工藝處理。”來自標力建設集團的工地負責人陸育明說。
開工以來,月湖雅苑項目一邊保證速度,一邊保證質量,雙輪齊驅。“安全生產存在于每一個施工細節中,要求總包單位將每次檢查的整改意見落實到位。項目監理部繼續以嚴格的安全標準做好每一項工作,做到項目安全管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陸育明說。
月湖雅苑定位為臺州東部新城標桿居住社區,從設計理念、建筑質量、綠化景觀、周邊配套、物業管理等方面,為業主全力打造名副其實的綠色小區、智慧小區、宜居小區。家門口12班制的月湖幼兒園、36班制的月湖小學、低密度高綠化率的設計,整個小區人車分流,帶來了更多的安全與品質。
作為臺州灣集聚區東部新城綜合配套的一部分,月湖雅苑著力滿足新城的住房需求和生活需求,營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城市居住社區,加快了東部新城人氣的集聚。
據了解,月湖雅苑項目是由臺州東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臺州東盛地產是集聚區下屬國有全資房地產企業。從一開始,臺州東盛地產便站在人文深度思考社區,站在城市高度思考未來,站在宜居角度思考建筑,以推進建筑應用技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提高新城生活質量為己任,探索開發高品質的綠色生態房產。
椒江分區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椒江分區由椒南的濱海工業區塊和椒北的沿海工業功能區塊兩部分組成,總規劃面積為43平方公里。其中濱海區塊為33平方公里,園區內的太和區塊基本開發完畢;外沙巖頭醫化產業已形成規模;東區新擴增面積包括農場、九塘鹽田和海門街道八塘三個區塊,以及十塘三期正在開發建設中。沿海區塊為1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沿海高速以西區塊5.5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調整、沿海區塊產業規劃編制和擴容調整。
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椒江分區已累計完成開發面積802.82公頃,引進企業190家,其中上市企業5家,規模上企業97家。區內道路以“三縱四橫”為主軸,75省道、東二路和沿海高速貫通南北,楓南東路、市府大道等橫亙東西,椒北區塊的沿江大道啟動建設;2014年底投入使用的椒江二橋將南北兩岸緊密相連,基礎設施齊全,區位優勢凸顯。
作為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椒江分區將以“建設新濱海,集聚大產業”為主線,圍繞“兩軸三帶”,以十塘三期、八塘、九塘、成品藥、沿江“五個片區”為主戰場,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綜合服務、科技創新等“三大平臺”建設,全力打造品質園區、特色園區和生態園區。
路橋分區
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路橋分區東至三山涂圍墾區,西靠疏港大道,北臨東方大道,總規劃面積66.95平方公里。產業涵蓋汽摩配、電器機械、器材制造、家具制造、金屬制品紡織業、塑模、船舶制造、金屬再生等行業。
分區牢牢抓住市委“一都三城”、區委“向心、向灣”發展的戰略機遇,圍繞“構建大循環、發展大產業、提供大配套”的目標,以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城融合發展為抓手,全力加快循環經濟濱海產業新城建設。目前,位于濱海區塊的熔鑄產業園、中小企業產業園區都在有效推進之中,金屬再生園區被列入第四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已累計完成投資5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6.7億元,共有40家企業入園建設,37家企業基本建成,36家具備試生產條件,24家通過環保部門同時驗收,將于6月底完成老園區的整體搬遷。
下階段,路橋分區將以路橋產業發展現狀為基礎,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概念性規劃為指導,加快建設汽車、機電、衛浴、再生金屬、塑模、大石化配套等產業集聚區,并找準“濱海產業新城”的發展定位,著重推進“產城融合”,依托現有的基礎設施和社會配套,形成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共融的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
臨海分區
臨海頭門港新區包括臨海市上盤鎮行政區域和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臨海園區,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中南翼的重要節點,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區將堅持港、產、城聯動發展,積極打造海洋經濟示范區、創新轉型先行區,生態宜居新城區。
頭門港規劃岸線總長28.8公里,有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84個。去年底,首個2萬噸級碼頭建成,實現頭門港開港;中期到2020年,建成10萬噸級碼頭和臨港產業城,實現口岸開放;遠期建成北側20萬噸級深水泊位,并通過圍涂形成港區79平方公里開發面積和28公里深水岸線,年吞吐量1.61億噸。
目前,新區已有投產企業110家,形成醫藥化工、合成革、鋼鐵機械、汽摩配等四大支柱產業。新區將加快醫化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創建“綠色藥都”,依托自身優勢,狠抓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新高地。
依托白沙灣“一池三山”的自然景觀,新區將構建“山-城-灣-海”的特色城市空間,著力打造以白沙灣為中心的現代海灣城市中心區,規劃人口21.5萬人,建設充滿活力、獨具濱海特色的生態宜居新城。
溫嶺分區
溫嶺東部組團位于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南部,規劃面積141平方公里。作為產業集聚區基礎條件最成熟的一個區塊,已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
截至目前,溫嶺組團已投入資金36億元,已形成北區“四縱八橫”和南區“四縱六橫”共計65公里長的道路路基框架,供水、供電等配套設施同步建設,生活功能逐步完善。滿足職工12項生活必備功能的“千禧鄰里中心”、北片職工公寓已投入使用,小學、幼兒園正在內部裝飾,計劃下半年開班。已建成綠地198萬平方米(含苗圃),建成8公里長的松航中路慢行系統,基本完成區內河網水系梳理,共計49.4公里,龍門湖濕地公園入選省首批重要濕地名錄,曙光湖公園全面開工建設。招商引資成效凸顯,產業集聚初成規模。已購地落戶51家(已建和在建企業47家),計劃總投資70.3億元,工業凈用地3213畝,其中4家上市企業和1家外資企業,中小企業孵化基地A區19家企業已進駐。
溫嶺組團將圍繞“產業集聚區、城市副中心、濱海生態城”的建設目標,深入實施“創新轉型、產城融合、清潔發展”三項戰略,打造以高新技術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為基礎,集合休閑度假、行政商業、生活居住等功能的生態型現代化新城。
開發區分區
臺州經濟開發區濱海工業區塊位于臺州主城區東部濱海地帶,規劃建設面積30.15平方公里,是臺州沿海產業帶建設的先行區、開發區工業建設的主戰場,也是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濱海工業區塊2005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目前,占地3.5平方公里的一期區塊已開發完畢,區內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4億多元,建成“兩縱十五橫”主干路網及隨路排污、供水、電力、通訊、燃氣等綜合配套工程;各類產業功能園區、行政服務配套區、生態公園、街景綠廊分布其中。濱海一期安排落戶企業95家,2007年起逐步建成投產,2012年濱海工業區實現規模上工業產值56.7億元,初步形成汽摩配、塑料模具、家用電器、服裝機械、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濱海二期區塊面積7.56平方公里,已落戶企業12家,區內各項建設正全面推進。
濱海工業區塊將按照我市沿海開發戰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建設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主攻沿海”為核心,以“創新轉型”為主線,堅持大投入,立足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加快建設產業優勢突出、配套服務完善、環境優美舒適的工業新城、城市新區。

集聚區東部新區效果圖
月湖雅苑建設項目

南洋科技廠房

椒江分區海正廠房

金屬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全景圖

臨海頭門港碼頭

溫嶺分區標準廠房

開發區分區廠房
原標題: 以“三城”建設打造臺州轉型升級新引擎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