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食餅筒、斗米蟲……臺州端午節消費花樣多
明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幾天臺州的端午經濟逐漸升溫,吃的、用的、玩的,很多都打上了端午的標簽。
對于臺州人而言,過端午節,最重要的當屬“吃”,不論是清香軟糯的粽子,還是極具地方特色的食餅筒,好吃的臺州人早早就開啟了“端午購”模式。
端午習俗南北自成一派
端午節吃粽子,那是路人皆知的。
但臺州人過端午偏不恪守這一傳統。
在臺州,過端午節大致分為南北兩派。
這兩派大致總結為,天臺、臨海、仙居、三門為北派,與全國主流接軌,端午節吃的是粽子,而南派的椒江、路橋、黃巖、溫嶺和玉環,端午節的餐桌上擺的是食餅筒,在路橋、溫嶺一帶還有口味更獨特的麥餅。
北派臺州人吃粽子名堂挺多,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用料考究,有米粽、肉粽、豇豆粽、蜜棗粽、蛋黃粽等,形狀有三角粽、四角粽、六角粽等。心靈手巧的臨海江女士,就親手為兩個閨女家包了分量十足的端午粽,享受美食的小女兒還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秀幸福。
而南派人吃的食餅筒,又名五虎擒羊,顧名思義就是把各種美味佳肴用紙樣薄的麥焦皮(也有用米漿烙的米筒)包成筒狀,它是臺州著名的一種小吃。相傳食餅筒的由來,與戚繼光有關。臺州百姓為了犒勞戚家軍,大家都做了好多菜,可是路遠不便攜帶,于是聰明的臺州人就拿來一張張薄餅,裹上菜送過去。由此,端午節在臺州,除了紀念屈原,還能順帶紀念一下戚繼光。
食餅筒里的“餡頭”,除了標配豬肉、雞(鴨)蛋、綠豆芽、豆腐干、洋蔥、茭白、咸菜炒面等,蝦仁、黃鱔、墨魚、豬肝、蠣肉等海鮮也時常出現在豪華版食餅筒里。
雖然日子富裕了,有些早餐店每天都有食餅筒賣,但對吃很有追求的臺州人,還是覺得“自家包的食餅筒夠味”。
而在黃巖澄江,更有端午節吃斗米蟲的習俗,賣家牟女士告訴記者,蟲子的價格隨行情,便宜時大約每條30元,貴的時候每條能賣到50元。一般家庭都是買五六條回去,大家分著吃。
超市粽子專區生意紅火
在臨海、天臺等地,很多家庭都有一位“江女士”,她們會去市場買糯米、肉、豆等各種材料,自己動手,為家人包粽子。也有很多人因工作、技術等原因,無法自包粽子,于是,臨近端午,超市里便會設置粽子專區,供人們選購。
記者走訪椒江幾個大型超市,發現除了以端午名義打響的促銷活動外,粽子專區的生意也十分紅火。
豆沙、鮮肉、蛋黃……各種袋裝、精裝、禮盒裝粽子早早就上架銷售,記者粗略數來,起碼三四十種。
散裝的粽子論個賣,廠家出的價錢在2至4元,而由超市工作人員現包的則要4至8元。相比禮盒裝的粽子,散裝粽子性價比更高,更受普通百姓歡迎。
在歐尚超市東海大道店,現場包粽子的王阿姨說,這個散裝粽專柜4月底就設置了,臨近端午,粽子的銷量也直線上升,一天能賣出三四百個。
正在專柜前選購粽子的王先生夫妻告訴記者,他們買粽子就是沾個節氣,端午吃的還是食餅筒。
禮盒裝粽子專區的銷售人員說,來購買禮盒裝的大多是企業、單位等,以團購的方式購買,還有小部分是為了走親訪友。
這不,為公司前來采購的徐東就在幾種禮盒裝粽子間搖擺不定。“我們是小公司,就20多名員工,想買些禮盒裝粽子作為端午福利。”徐東說,不過,專區里的禮盒裝粽子價錢,讓徐東很糾結,“相對于散裝粽子,禮盒裝價格有些高。”
記者觀察了一下,禮盒裝粽子大致有三四種,最便宜的60多元一盒,最貴的要200多元。
銷售人員說,別看現在粽子賣得火熱,端午一過,這些粽子專柜都得撤了。不過,一般的簡裝粽子還會繼續售賣。
食餅筒標配銷量大增
即使在端午不吃粽子的南派地區,粽子也賣得火熱,更別說主角食餅筒了。
50歲的陳小彩賣了十四五年的食餅皮,這手頭的功夫是她的招牌。
陳小彩說,平日里她都在家附近賣,兩個多月前,她在臺州經濟開發區界牌菜場租了個攤位賣食餅皮,6元一斤,一斤大概6張。
“臺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等節氣吃食餅筒的習俗,期間大概3個月時間,是食餅皮售賣的旺季。”陳小彩說。
按照往年的經驗,端午節當天是食餅皮銷售的高峰,陳小彩攤食餅皮能用掉四五百斤干粉,她得從前一天下午一直忙到端午節的下午,一天一夜沒時間合眼。
雖然辛苦,但陳小彩說,端午一天,她能賺到五六千元錢,“辛苦也值”。
在界牌菜場附近,有十幾個像陳小彩一樣賣食餅皮的。
而食餅筒的標配之一,豬肉的銷售情況也比平時多了些。賣了30年豬肉的洪先生說,現在豬肉的價格是12元一斤,每年農歷五月初二初三,很多女兒會給娘家送豬肉,一次都買十五六斤,而到端午那天,購買豬肉的就都是用來包食餅筒用的。
臨近端午這幾天,洪先生的豬肉攤每天能賣出三四頭豬,大概1000斤,比平時多了兩三成。但洪先生夫婦一點都不為這幾天的紅火生意而開心,因為端午過后的三四天,豬肉的生意會跌到谷底,“端午前買的或收到的豬肉還沒吃完,誰會買肉?我們倒寧愿每天都平穩些”。
小販陶菊清的攤位賣的東西很雜,豆制品、腌制品、海產品都有。記者的采訪也屢次被前來購買食品的顧客打斷。
陶菊清說,她賣這些有25年了,豆腐干、綠豆芽、咸菜等食餅筒的標配在她的攤位上都能買到。平日里她一天能賣掉一兩百斤的豆腐干,端午那天銷售量是平常的三四倍。而平常一天只能賣出十幾斤的綠豆芽,端午那一天,她則能賣出200多斤。
助讀
你還這樣過端午嗎?
在臺州,端午這一天往往是家人圍在一起吃粽子或食餅筒,喝上一點雄黃酒,再在門上插兩支用菖蒲做成的“避邪劍”,那端午濃濃的味道就飄然而至。現在,快節奏的時代步伐讓很多臺州人省略了過節的程序,但仍有那么些感念傳統的臺州人,依然照著傳統過端午。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從醫學上說,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入藥。所以,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臺州,一到端午,賣艾葉和菖蒲的小販就會走街串巷叫賣,聞聲的人們也會買上一把,做成“避邪劍”掛在家門口,或再造幾把劍給小孩子嬉戲,樂趣頗多。
◆喝、蘸雄黃酒
臺州的老年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到店里買來雄黃和白酒,調勻后在房前屋后用菖蒲蘸著雄黃酒灑個遍,以求平安和福氣。大人們喝了雄黃酒后,用剩下的雄黃酒在孩子的額頭寫上“王”字,在手上、臉頰、耳后和頭頂涂上一道道黃色的雄黃酒跡,為的是驅瘴避邪。
◆佩戴香囊
小孩子佩戴香囊也是端午的一種傳統習俗,說是求吉祈福、避邪驅瘟,實是防止蚊子和蟲子叮咬。香囊是將樟腦或朱砂、雄黃、香藥等放在內,外包彩色絲綢,再以五色絲線繡制成各種不同形狀的香包,那香囊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戴五彩手鏈
五彩手鏈是端午節的“吉祥物”,傳統里講是用5種顏色的線系到手上,可以驅五毒、保平安。據說,要在端午后的第一場雨來臨時,將手鏈解下,丟進雨水里。
原標題: “吃貨”臺州人開啟“端午購”模式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