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清晨,黃巖東浦中學學生黃仁杰早早起床,為家人準備早餐。過去,他曾事事依賴父母。“以前,我認為家人為我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經過慈善教育之后,我學會了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黃仁杰說。
目前,在黃巖,4.2萬名三至九年級學生人手一本《慈善讀本》,每人一篇慈善讀后感,人人參與一次社會公益活動,每班召開一次慈善主題班會,每校舉辦一次慈善征文比賽……“慈善文化進校園”正以強大的力量感染著師生的言行。該項目榮獲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
行善最樂,讀書最佳
——慈善文化馨香滿園
這段時間,“慈善文化進校園”巡回活動走進黃巖各個學校。在開場表演中,師生齊唱《感恩的心》,每位師生都還獲贈一本《慈善讀本》,共同感受慈善文化的力量。
《慈善讀本》已被列入黃巖各學校常規的教育課程,書中每一章節都用實例讓師生感受慈善的力量,“平時我們誦讀最多的篇章是雷鋒和‘當代雷鋒’郭明義,誦讀學習這些精神,可以強化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廣泛開展扶老助殘、環境保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新前中學教師尹施芬說。
“行善最樂,讀書最佳。”慈善文化正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各個校園里傳播與普及。“一次主題班會、一期板報、一份愛心、一次義工、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會、一篇讀后感。‘六個一’活動是每個學校都要開展的,很多學校在此基礎上豐富著青少年的慈善文化,如編排各種慈善健身操等,讓慈善文化滲透到學生日常的生活中。”黃巖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鄭英美說。
自2012年開始,黃巖46所學校召開《愛在行動》為主題的班會869次,刊出板報912期,學雷鋒或參加義工活動53180人次,學生寫出《慈善讀本》讀后感42000余篇,文字數達2000余萬字,其中44篇被《慈善》雜志刊登,教師寫出慈善文章412篇,《慈善讀本》心得交流會1104次。
花開同枝,各具特色
——慈善文化的多種演繹
走進黃巖實驗中學,“傳慈善馨香揚師生美德筑和諧校園”、“讓學校充滿成長的快樂”標語顯得十分醒目。
在注重營造人人參與的校園慈善環境的同時,實驗中學的慈善文化教育也極具特色。為拓寬“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平臺,該校自創學生德育社團———崇德社,以及校園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崇德社以學生開展的義賣、環境美化、溫暖“衣”冬等系列活動為主體,用學生自覺行動引領校園正能量。而2012年以來開展的校園美德少年評選活動,具體分“愛心少年”“責任少年”和“禮儀少年”等六大類,至今已有30位校園美德少年產生,以榜樣鞭策大家前行。
將慈善教育滲透到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理想教育、信仰教育和課外實踐中,“各個學校都結合自身特點,辦出了各自的特色,活動不是個作秀,而是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獲。”正如黃巖區慈善總會會長朱鋒所言,慈善文化在各個學校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寧溪鎮中心小學坐落在大山內,他們將慈善文化與“和樂綠色”文化相融,著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院橋初中是一所頗具足球特色的學校,全省中學足球賽曾在該校舉行,足球文化為學校的發展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推動了學校慈善文化的發展。新前中心小學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前武術傳承教學基地。該校進行各種體現慈善文化的武術表演,寓武功于文化之中。
春風化雨,點滴入心
——校園愛心故事不斷上演
“慈善不單單是捐款捐物,它的意義不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是用善和愛心關心他們。”靈石初級中學教師羅昇說。以前他們班里有收集瓶子和廢紙,賣了作為班費的習慣。后來為幫助增加學校垃圾收集員老爺爺的收入,同學們主動將廢品分類后送給老爺爺。
“環保,也是一種慈善。”鎮東小學的陳柄諸經常參加義工活動,到方山水庫、長潭水庫等地方撿垃圾,保護環境。
“慈善非金錢。”在南城中學九(3)班的廖婷娜看來,春節過年,父母帶她回鄉下老家時,幫助照顧那里的孤寡老人,也是一種慈善。
慈善文化進校園以來,廣大師生對慈善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捐款捐物是慈善,進敬老院幫助老人是慈善,上街宣傳環保、醫生為病人義診也是慈善。學校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師生演繹了眾多令人難以忘懷的愛心故事和感恩教育。慈善雨露的播撒,正孕育出一片生機盎然的茁壯青苗,100多位教師加入義工隊伍,近萬名學生利用寒暑假為社會服務,美德代代傳,善行耀橘鄉。
原標題: 慈善花開香滿枝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