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城市的潔凈舒適付出辛勤汗水的環衛工人,也承受著這個職業帶來的難以預估的交通風險。在這幾日的采訪中,我們梳理了發生交通事故的幾項主因,更主要的是找尋如何避免被傷害的辦法——從自我保護到機械化作業,再到全社會共同關注,才能一起為他們系上“安全帶”。
保潔車當“路障”,創造工作安全區
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動作,經過同樣的交叉路口,記者調查發現,多數環衛工人和負責市府大道北段保潔的柳英一樣,養成了一套自己的清掃原則:“躲”車流,沒車了再過馬路,沿著路邊綠化帶掃垃圾……
這也是環衛工作者的自我保護,雖看似簡單,仍藏有極大的安全隱患。“路邊的垃圾好撿一些,落在馬路中間的難清理。”負責臺州經濟開發區廣場南路路段清理的環衛工人李艷梅,每天要經歷好幾次這樣的驚險場面,“私家車主車窗拋物的現象比較多,煙頭、垃圾袋什么的直接扔出來。”
不少受訪環衛工人表示,這些現象難以避免,尤其是在快車道,車流防不勝防,只能自己提高警惕。“注意力一定要非常集中,否則很危險。”對在快車道作業的方華(化名)來說,三輪快速保潔車既是工具也是保護區,他也漸漸摸出了經驗,“有時習慣性將保潔車停在身旁作為‘路障’,盡量為自己創造工作安全區。”
這種保護方式得到了椒江環衛處海門清掃公司經理王永雷的肯定,“同時,我們也提倡這些環衛工人不要下車,用配備的垃圾鉗將流動垃圾撿起放置后車廂,會更安全些。”
機械化清掃,營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安全隱患如何消除,環衛工人的生命安全又該如何來保障?除了對環衛工人加強安全知識教育外,各地環衛部門還在為他們配備醒目工裝的基礎上,增加機動車道機械化清掃力度,以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環衛工人的安全問題,我們一直很關注。”黃巖環衛處副主任崔海虹談到,近幾年的安全形勢好了許多,嚴重的事故明顯減少,這都離不開高頻率的作業安全教育,“同時也加大了環衛工裝的投入,及時為他們更換反光條效果不好或已破損的工作服。”
機械化清掃車輛的使用,不僅大大提高了清掃保潔工作效率,也相應地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保證其工作環境的安全。
以椒江為例,截至去年年底,該區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57.2%,三級以上保潔條件道路機械化作業率已達到100%,為全市最高。清掃車每天早上5時、中午11時和下午5時三班運轉,實施19小時工作制。一輛臂展四米的清掃車每個工作日行駛45公里,一天能掃18萬平方米,抵得上20名清掃員。“目前,機場路南延段等新接道路的保潔就由清掃車負責。”椒江環衛處工作人員阮將富說。
崔海虹說,雖然目前黃巖城區道路已基本覆蓋機械化清掃,但相比于椒江,清掃頻率還很不夠,“接下來,我們將加大機械化清掃的投入,做到機動車道保潔盡量以機械化為主,減少人工清掃工作量。”
他們的安全,需要你我共同保障
保障環衛工人安全,僅靠其自身安全意識的提高及環衛部門的努力還遠遠不夠,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形成普遍合力。“市民應不斷提高自身意識,做‘文明城市’的踐行者。”路橋環衛處主任張文旺說。
當車窗拋物成為環衛工人難以承受之“重”時,車主就是其中需要改善提升的大群體。“垃圾少扔點,安全多一些。”在崔海虹看來,環衛工人清掃時發生交通事故,對他們家庭的打擊都比較大,如何避免這些不幸的發生需要大家的努力,“我們提倡,減少車窗拋物。”
據了解,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明確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向道路上拋撒物品,乘車人不得向車外拋撒物品。全國各地也明確了相應的處罰措施,如北京,對行為人進行警告或處以5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武漢則罰違規車主200元,獎勵抓拍舉報者100元。
自“多城同創”以來,市同創辦、市行政執法部門在市區范圍內曾聯合開展“車窗拋物”隨手拍活動,查處拋物人、獎勵舉報人,取得了一定效果。
“處罰只是形式,關鍵在于市民素質的提升。”市民丁先生說,拒絕車窗拋物是每個人舉手之勞的責任,“如果人人都能約束自己,所改變的不僅是城市的環境,更是對環衛工人這個群體的尊重。”
原標題: 一起為他們系上“安全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