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水共治”辦名片】“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該辦以工程項目上馬論成績、以水質變化論英雄、以群眾滿意度論成敗,硬氣治水、科學治水、全民治水,持續開展“殲滅垃圾河”、“消滅黑臭河”、“沿河拆違大會戰”行動,不斷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
1月15日,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視頻會議召開,臺州市獲得201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優秀市大禹鼎,全省僅四個地市獲此殊榮。聽到這個消息,治水老兵李寶福激動地揮著手臂,“這是我們拼出來的成果!”
2014年是“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鋪開之年。全市每日新增污水處理量五萬噸,九個鄉鎮入選省治水美鎮五十強,是臺州交出的成績單。市“五水共治”辦以“山的硬氣”為決心,以“海的靈氣”為目標,以爭先實干論英雄,終捧全省治水工作最高獎——“大禹鼎”。
投入加大,硬氣破難
“一個月內殲滅全市垃圾河!”去年2月17日,臺州在全市“五水共治”誓師大會上喊出了響亮口號。要實現這一目標,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都對此作出批示:“有魄力,更要看效果。”肯定的同時,也是對臺州治水工作的一次考驗。
沒有休息天,放棄節假日,每位工作人員都像擰緊發條的陀螺,圍繞著“殲滅垃圾河”旋轉。督查專員們幾乎駐扎在分管河道上,單天行程動輒三四百公里,就連司機也忍不住抱怨,“跟一趟治水督查,比外地跑個來回還要辛苦”,甚至于一度沒有租車公司愿意接“五水共治”辦的單。
白天跑河道,夜里再開會,梳理問題、探討方案,市“五水共治”辦人不卸甲、馬不停蹄。一個月的時間,通過不間斷的明察暗訪,高頻次的通報排名,反復查漏補缺,終于打響了治水“第一炮”:臺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殲滅垃圾河”專項行動,清理河道2600條,共4714公里。
硬氣治水,說到做到。為收集資料,去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周,該辦立即開展了“踏河知水”普查行動。在天臺縣始豐溪上游,勘察水情的督查專員遭遇了大雪封山。結冰后的山路濕滑難行,司機不敢再往山里開。再難也要上!專員們頂風冒雪步行了八公里,終于成功溯源至里石門水庫。此時的他們,早已渾身冒汗、雙腿酸軟。
治水先知水,靠著“用腳步丈量水情”,市“五水共治”辦摸清了全市各條河流、山溪和水溝,建立了動態數據庫,為治水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氛圍漸濃,初見成效
“垃圾河清理是‘開門紅’,水質改善才是關鍵和根本。”市“五水共治”辦副主任江志聰說。為實現分類督查,細化指導,該辦在全市鄉鎮開展“百河水質競賽”,除海島外的125處各選取一條河道,按水源地鄉鎮、街道、中心鎮和其他鎮等四個類別,開展綜合考核。
以考核結果作公示,以月度數據作通報,以曝光短信作警醒,以倒數約談作表態,一場臺州治水的“百團大戰”,倒逼著鄉鎮(街道)全面開展河道治理。
在全市各縣(市、區),則通過對29個交接斷面、65條城區主要河道和477個工程項目建設,進行考核排名。
“不近人情”的工作態度,換來了治水工作的捷報頻傳,也換來了群眾“點贊”。交接斷面水質、污水處理率等不斷提升,477個工程項目齊頭并進。為維護好一片水清岸綠,有干部主動跳入河中撈取垃圾,有工作人員在私家車里常備清理工具,有群眾自發組成“巡河隊”動態保潔。
“河道治理以水質為基,水質變化要借全民之力。”江志聰說,分類設立考核的目的,在于由部門聯動治水,擴大至群眾參與,形成全民治水的大氛圍。從目前來看,市民們治水意識正不斷提高,氛圍日益濃厚,“這正是今后工作的堅實基礎。”
重拳出擊,任重道遠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江志聰說,為從源頭杜絕河水污染,市“五水共治”辦將河道治理與“三改一拆”工作相結合,與相關部門一起,深入排查涉河(湖)違法建筑,全面開展“鐵拳”拆違整治。去年,全市累計拆除此類違法建筑8968處,拆除面積達506.82萬平方米。通過沿河截污、生態修復等,治理并驗收黑臭河284.2公里。
同時,該辦建立了“五水共治”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去年5月投入試運行。截至今年2月,各級平臺監控全市主要河流190條,監控工程項目477個,共收到群眾反饋意見1390條,處理問題480多起,平均處理周期從一周縮短至兩天。
去年7月10日,市“五水共治”辦接群眾舉報,臨海市東洲傘廠內有一非法電鍍加工點。副主任徐高獻不顧術后不久的身體,帶隊到現場勘察,連續兩個日夜,摸清加工點的活動規律,會同當地公安、環保部門一舉將其查獲。
河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斬污除患、鐵拳拆違等“組合拳”連環出擊,我市“五水共治”才有全面提升。但江志聰表示,治水也是一項長期工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溫黃平原的總體水質還沒有徹底改善,截污納管、堤壩加固等大量工程還亟需待建,治水長效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并發揮作用。
激濁揚清還碧水,臺州“五水共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原標題: 拿出硬氣 治出靈氣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