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臺繡”:講述破繭成蝶的故事
2015年03月16日 來源: 臺州日報
【摘要】  代代耕耘區,臺州13萬繡花女中的精華之作,均被匯集在了這里,有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的臺州本土刺繡作品近千件,文史和圖片萬余件。

  林霞在與外國友人探討“臺繡”文化。陳偉華攝于2014年

  

  本報記者陳偉華文/攝

  核心提示

  文化部近日公布第六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名單,浙江省僅三家,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成為這一批中的“臺州唯一”。有人可能會問,今日的“臺繡”,就是20年前那個倒閉的國字號“臺繡”嗎?如果沒有關系,為什么這家公司作為當家本領的臺州刺繡,卻與老“臺繡”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系?

  企業藝術館,“臺繡”工藝人創造奇跡的基點

  3月12日,記者走進位于椒江云西路的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臺繡藝術館就坐落其間,現對外免費開放,是臺州文化的一張金名片。藝術館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投資近千萬元,建成于2008年6月。

  館內,黨和政府對臺州刺繡的關懷足跡體現在一張張照片中。1957年以來,不同時期的國家領導人與“臺繡”工藝人的親切合影,被一一懸掛在藝術館墻上,每一張都顯得彌足珍貴。

  代代耕耘區,臺州13萬繡花女中的精華之作,均被匯集在了這里,有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的臺州本土刺繡作品近千件,文史和圖片萬余件。針法博覽區,彩繡的緞肚兜、棉肚兜,刺繡鞋、帽、衣巾等,種種出自臺州民間的繡品,讓你驚嘆,并將勾起你的念舊情懷。經典精品區,你欣賞到的,是近年來臺繡公司獲國內外博覽會金獎的作品。

  藝術館里,《臺州刺繡200多種刺繡針譜》這本針法寶典,會讓您大開眼界。這里還可看到省繡衣高級技工培訓的全套教材,繡衣制作“四功”(裁剪工、車工、手縫工、燙工)操作的實況錄像,還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繡花披巾等。

  駐足在獲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的《原·衍生》系列刺繡藝術精品前,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霞對該作品的針法特點和構思作了解說:“‘葡萄繡’表現的是蠶的細胞核,‘開格’表現的是翅膀經絡,‘胖胖針’繡成的蠶寶寶,纖細的拉絲線表現的是蠶吐絲,用掉針和反掉針的手法來表現蠶蛹。在創作中,我們是經過反復推敲而成的。”

  走出藝術館,記者來到了樓上的生產車間。只見工人們穿針引線,正忙于趕制服裝新品。還有人在裝卸貨物,一車車不同款式、時尚的臺繡絲綢服飾,不斷發往全國各地的臺繡專賣店(專柜)。近年來,該企業逐步走上“高端定制”之路,以產品的高附加值,來提升產業層次,將臺州刺繡這一傳統工藝發揚光大。

  “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培育產業集聚,增強企業活力,發揮骨干文化企業的示范窗口和輻射作用,從2004年至今,文化部開展了6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命名。我們能榮升國字號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很不容易,是國家對我們在發展臺州刺繡這一區域特色文化產業上所取得的成績的肯定與鼓勵。”林霞說。

  巨資買下文化“廢物”,重續“臺繡”夢

  起源于明清時期的臺州刺繡是椒江傳統文化產業之一,臺州刺繡產品一直出口國外,它開啟中國刺繡服裝的外貿通道,在鼎盛時期,更成為臺州稅收和創匯的支柱產業。上世紀90年代初,國有性質的臺州繡衣廠,生產紅紅火火,國外來樣來不及生產。企業開始從重視自主研發產品轉為以生產國外來樣為主的經營模式轉變。身為該廠設計骨干的林霞,面對這一情況,心里有說不出的沮喪。她覺得自己再待在廠里無異于虛度光陰。可是丟掉鐵飯碗,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1992年,林霞終于下定決心遞交了辭職報告。離開工作了13個年頭的臺州繡衣廠,她癡迷于繡衣藝術的那份情卻難以割舍。她常常夜不能寐,滿腦子縈繞的是那些漂亮的圖樣和針法。內心深處,她最怕臺州刺繡這朵奇葩會因某種變故而凋零。

  丈夫王為民在玻璃廠擔任副廠長,為了支持妻子創業,也離開所在的單位。他們向父母借了3000元錢,租下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招上2名工人,靠兩臺縫紉機辛苦打拼。剛開始他們接一些零星的訂單,做好的服裝讓賓館幫助代銷。

  “我們接到第一筆外貿‘大單’,1500件繡衣襯衫。那時我們加班加點加工完成這批貨,然后顛簸一天一夜送貨到上海,別提有多高興了。由于幾天幾夜沒怎么睡,點貨時數著、數著就犯困,五六個人點出的數字都不一樣。有了這批訂單后,工廠的外貿業務才得以開展起來。”林霞說。

  1993年,林霞籌資添置了10臺縫紉機,新租廠房擴大規模創辦了臺州銀河制衣廠,自任董事長兼總設計師。它便是目前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的前身。

  誰知好景不長,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臺州外貿服裝出口連年萎縮,當地服裝廠紛紛倒閉,林霞的企業也難以幸免。尤其是1998年前后的一場金融危機,讓公司原有的外貿業務全部中斷。借來的錢一時還不了,企業一下子陷入困境。

  是繼續加工外貿服裝訂單,還是做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在痛定思痛后,夫妻倆決定創建自主品牌,將臺繡與時裝相結合。除了沿襲做傳統的繡衣,1998年,他們創立了以臺州刺繡文化底蘊為基礎的“臺繡”女裝品牌。根據不同消費人群,設計各種檔次的時尚女裝。經過調整后,“臺繡”的產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受到國內消費者青睞。

  公司快速成長后,“臺繡”商標與產品,也成為臺州市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公司的銷售,采取了全國品牌連鎖加盟營銷模式。2001年,“臺繡”作品亮相中國(北京)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開始了面向全國市場的破冰之旅。

  光大傳統,“臺繡”躋身全國28個繡種

  在企業發展順風順水之時,人生中的第二次抉擇在考驗著林霞的智慧。

  “我出來創業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有一份對‘臺繡’文化傳承的沉重責任和個人情結在里面。”林霞說。

  1999年,臺州繡衣廠破產拍賣,林霞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她把自己唯一的房子作抵押,從銀行貸款和社會集資,買下臺州繡衣廠的技術資料和樣品以及衣服等,然后保存起來。而這些,能給她的企業帶來多大經濟效益?那時有好多人覺得她傻,用200多萬元錢,換回了一大堆廢物。

  “如果有足夠的錢,我還會把臺州繡衣廠的廠房也買下來,把整座工廠全部買下來。”林霞遺憾地說。

  為保護臺繡遺產,傳承臺繡技藝,弘揚臺繡文化,2006年,林霞出資籌建臺繡藝術館,免費對外開放。在展館內,那些曾經被人視作廢物的東西,都派上了用場。

  林霞夫妻還專門把臺州刺繡老藝人請到藝術館開座談會,對他們說:“在臺繡藝術館,你們就是我們的大明星。臺州繡衣廠雖然企業沒有了,但‘臺繡’的牌子不能倒,要把它豎起來。”一席話,說得老藝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買來的東西,當時都堆放在企業的倉庫里,不知道做什么用。慢慢我們就明白了,它們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一旦失傳,必然造成巨大損失。而如果讓它們重放異彩,就會把小小繡衣做成臺州的城市名片。在此基礎上,打造全國名牌乃至世界品牌,也就為時不遠了。我認為臺州刺繡藝術是‘臺繡’品牌的精髓,是有文化底蘊和藝脈傳承的。而文化又是多元的,惟有這樣,‘臺繡’才能落地生根。”林霞說。

  繼“臺繡”之后,該公司又創立了“金臺繡”和“T—YSKJ臺繡藝術空間”這兩個品牌。它們均在不同層面,聚集了自己的客戶群,并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

  2012年,包括四大名繡,全國共有28個繡種,“臺繡”榮登其中。

  到2014年底,“臺繡”總產值達6000多萬元,生產模式從家庭作坊式生產變為現代車間生產,臺繡刺繡研究所成為浙江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躍升為臺州最大的刺繡服飾品牌生產企業;營銷從單一變為立體,從機場、商場等實體銷售,到積極開拓網絡市場,在天貓和淘寶商城上,開設臺繡品牌旗艦店。臺繡服飾有限公司每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000萬多元;產品附加價值逐漸變高,將繪畫藝術融于產品設計開發,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有時,當慕名而來的外商要求貼牌出口時,他們都斷然回絕,因此失去不少上門生意。過去沉痛的教訓,讓他們明白,貼牌是替人做嫁衣,是沒有前途的。

  “為何有錢賺的事,不愿意去做?”一些員工為此深感困惑。他們之所以如此堅守品牌底線,是因為有前車之鑒。上世紀90年代,臺州繡衣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上千萬元的廠家有23個,從業女工有幾十萬人之多。但是,由于隨后的外貿萎縮等因素,多數曾以“代加工”為生的繡衣廠,最終歸于沉寂。

  在艱辛開啟臺繡的品牌化之旅并最終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之時,為臺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竭盡全力,是林霞始終念茲在茲的“使命和擔當”。

  “我認為臺繡文化有很好的民間基礎,臺繡技藝也有著很高的行業地位和市場認可度,而就臺州刺繡藝術的200多種針法而言,很多都是有獨創性的,有必要通過專業的研究機構傳承下去,推廣開來。”林霞說。

  林霞刺繡作品《萬物生·靜》

 

原標題: “臺繡”:講述破繭成蝶的故事

標簽: 刺繡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