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繡花女心靈手巧的一個體現,舊時被稱為“女紅”。
中國有四大名繡,另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而臺州刺繡是起源于光緒三十二年的繡種,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抽繡、拉繡、雕繡、鑲貼等刺繡針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廖春妹是十幾萬臺州繡花女走出來的一個優秀代表,傳承和發揚了臺州刺繡,擁有近萬件刺繡藏品——特別是肚兜系列,夢想建造刺繡博物館,讓臺州刺繡成為臺州一張頗具含金量的文化名片——
八歲學繡花
一江之隔的椒江北岸章安一帶,男人日出而作,女人在家繡花。
一口口粼粼池塘,鄉間小徑通向曬谷場,一戶戶農家小院里,婆媳、母女、姑嫂、姐妹、鄰家姑娘,圍坐一起繡花。
廖家8歲女孩小春妹放了學跑到母親、外婆的繡花架前觀看,在大人鼓舞下,她第一次拿起熠熠閃亮的針,興奮又神奇,很想看看自己是否也能繡出如此漂亮的圖案……她先是學了基礎的工針,做打底線。一放學后就跑到母親、外婆的繡花架前學習,想著學繡花。因為很喜歡,基礎做得很好,得到大人的肯定后更有興趣了。
“早年,當地婦女都要穿繡花衣裙,用繡花枕套、床圍、帳攔等,婦女各個善繡。能描善繡的女子更受人們的尊敬尤其是青年男子的愛慕,農村女子一般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繡花。”廖春妹回憶舊時光。
成名作《龍鳳袍》成為“國禮”
成年后的廖春妹成為繡都服飾公司的“掌門人”。
廖春妹的事業正處于開拓階段。
當時,有人想送一位成功人士生日禮物,找不到合適的禮品,聽說了廖春妹的臺州刺繡產品與眾不同,于是找到廖春妹,希望定制一樣特殊的禮物,來個“私人定制”,這觸動了廖春妹創作有龍圖騰睡袍的靈感。
“《龍鳳袍》以高檔絲綢為面料,大件的作品不能做得太細膩,細了又襯托不了服裝,粗了品質感又沒有。要做到粗細結合,于是在平鋪針的基礎上加繡網繡訂針,以增加圖案的立體感。”廖春妹說。
她收集龍和鳳的圖案,然后從中尋找靈感,反復地修改,第一件繡品用了整整二十多天,還是達不到她心中理想的效果。后來以長短針交叉應用,先用長針鋪底,再加網針、訂針以增加立體感,終于繡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很開心,客人很滿意。
“這件作品工藝復雜在平鋪針上加網繡訂針全憑繡花女的感覺做。最大的特點:第二層次上是看不到墨印的,全憑感覺。”廖春妹說。
2010年,手繡作品《龍鳳袍》參加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天工藝苑杯”金獎,《鳳袍》再獲深圳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
此外,《龍鳳袍》還作為我國外交部的禮品送給一些到訪的外國元首。
刺繡向繪畫借力
隨著經濟和信息的發達,人們賺錢的途徑有了多種去向,女孩子們不愿再學習刺繡,繡女人數大大縮減,年齡偏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臺州刺繡的創新、發展的后勁不足,為了使臺州刺繡作品具有更高的市場影響力和藝術價值,廖春妹一直在探索臺州刺繡藝術的發展之路。
刺繡能否向繪畫借力?將刺繡與藝術畫相結合,使之成為既具審美價值又具收藏價值的生活藝術品。
“學習藝術畫的優點,但是又不能完全一樣的表達方式,用刺繡的不同針法體現同一個畫面的不同展現效果。可以做成生活用品,也可以做成藝術欣賞品,拓寬了臺州刺繡的發展道路,使之成為新的藝術形態。作品的形象設計和氛圍烘托全部由刺繡來完成。”廖春妹說。
廖春妹帶領她的創作團隊把畫搬到了布上,《向善圖》是其中之一,這樣的山水系列,不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吸收了國畫山水的精華,從顏色到構圖等,再用繡花針去表達,拿到了針心中也并沒有成形的圖像,全憑借著手與針之間無法言說的默契,靠著感覺繡下去,不滿意就拆了重繡,所以每一幅刺繡都是不一樣的,也再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工藝品,而是一種藝術,反應了繡女對世界的觀察與了解。
一位知名畫家評說道,繡畫《江亭秋色》高遠清雅,運用傳統的平繡手法描述著江邊秋色,遠山、松林、江河、樓亭跳躍于密密針腳之下,栩栩如生,樓亭籠罩在重重松林之中,松林則被秋色悄悄地染上了幾點微紅,隔江而望,遠處青山中也透著點點秋意,揮毫潑墨,詩情畫意,如此美景都被這幅繡畫展現得淋漓盡致,集實用性與藝術性與一體。
《向善圖》和《江亭秋色》,連續兩屆獲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師徒之間的契合 陳靜是廖春妹的一個愛徒,繪畫功底深厚,自1995年入門從事花稿設計,1996年開始學習彩繡工藝與服裝的結合,憑著良好的色彩感和對刺繡工藝的悟性,2009年開始將臺州刺繡與書畫相結合,研究針法與水墨寫意效果,卓爾不群。說起愛徒,做師傅的廖春妹油然涌起一股愛意和自豪感。
陳靜與師傅廖春妹合作了作品《山水風景睡袍》,2010年在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天工藝苑杯”銅獎。
2013年,參加浙江省文化廳關于舉辦“非遺薪傳”——浙江抽紗刺繡藝術、根雕藝術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師評選活動,陳靜的手繡作品《玉蘭圖》獲銀獎。
2014年,參加第四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陳靜在廖春妹指導完成的手繡作品《依樣長禪》獲金獎。
師傅如是評說道:《依樣長禪》取自吳昌碩畫作。設計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渾而不濁,自有一種古樸之美。葫蘆其腹便便,寓多子多福;更有藤蔓纏繞,象征碩果有淵。此作以“臺州刺繡”工藝繡制而成,繡工細膩,針法豐富,明暗鮮明,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刺繡藏品近萬件 二十多年來,廖春妹還收藏了9000多件刺繡精品,其中歷代“臺州刺繡”珍品1000多件,基本上包含了全國重點保護的24個繡種作品;從時間跨度上看,既有500多件明、清年代作品,又有眾多民國年代藏品。
說到收藏得從那一年說起——
1986年,在臨海杜橋老街,廖春妹買線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太太放在谷籮里的一個精美肚兜,問她賣不賣,老太太問:“你要買?”廖春妹說:“嗯,我想買,多少錢?”老太太答:“5塊錢好了”。
廖春妹聽后連價格都沒還就把5塊錢遞給了老太太,買下了那件肚兜。老太太很開心,說:“如果還要的話,下次集市再來,我家里還有,下次帶過來。”從此,廖春妹走上了收藏之路。
廖春妹編著的《中國民間刺繡》——肚兜篇。此書是她將收集的數千件民間刺繡作品進行分類修整,編輯出版的。此書被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收藏。
“開始時沒有經驗,藏品數量較多,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繡品的拍片、整理工作,還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后來在收藏界等朋友的指導下,將繡品分門別類,先將肚兜系列出版,其他藏品再做整理,分期出版。等思路清晰后,編輯工作就順利展開,每天晚上編寫1-2件繡品說明,3個月后順利完成并出版。”廖春妹說。
完成后,她內心異常地激動,將自己幾十年的收藏成果展示給大家共享。
籌建“刺繡博物館”
廖春妹收藏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大量刺繡精品,其中不少是孤品,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技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為了給國內外廣大刺繡愛好者提供一個研究、交流、創作的平臺,廖春妹現正多方奔走,努力建設臺州刺繡博物館,希望以此為契機,使之成為臺州城市文化面向廣大群眾的平臺。
臺州刺繡博物館項目的建設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認可,在相關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支持下,臺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作為業務主管單位,2013年在臺州市民政局注冊登記,同年在國家博物館管理系統備案。
廖春妹期望將臺州刺繡博物館打造成中國刺繡文化展示交流的平臺,成為弘揚臺州城市文化的窗口,成為臺州城市文化名片。 藏品之一
原標題: 廖春妹:刺繡藏品近萬件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