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桶蓋”這個詞最近究竟有多紅?它已經成為境外購物的標志性單品,甚至有網友戲稱“不買只馬桶蓋,怎么對得起日本游?”而日本的導購也納悶:“雖然此前中國人就有購買習慣,但今年開年后特別火爆”。究其原因,財經作家吳曉波今年1月那篇《去日本買馬桶蓋》,在某種程度上,似成“推手”。身邊有朋友直言,吳曉波的這篇文章讓他們一個團好幾個人都背了回國。
“沒想到一個馬桶蓋帶來各種聲音,在這一出有點‘狗血’的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存在的問題。”昨天,掀起“馬桶蓋”風潮的吳曉波在接受錢江晚報記者專訪時說,在自己的那篇文章后,他也關注了媒體對于馬桶蓋事件的報道,“很多媒體在做馬桶蓋技術的對比研究,讓消費者了解質量,我覺得這是很好的。另外,對于‘杭州下沙產’這個事實,我想說的是,專利是松下的,產品并不在中國銷售,哪里產和哪里可以買到是兩回事。我還了解到,有一款馬桶蓋的設計者是中國工程師,他現在已經離開松下,但這只是一個職務行為。我們無非是輸出工場和勞動力,這是一個代工模式,和很多奢侈品在中國加工生產是一個道理。這只能說明我們有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
一只馬桶蓋究竟讓我們痛在哪里?在吳曉波看來,中國一直以來最大的優勢是價格,但中產階層如今對優質產品的渴望遠勝過“便宜”這個詞。大家愿意跑大老遠買一只2000多元的馬桶蓋,說明對價格已經不再那么敏感。有些人雖然知道“日本馬桶蓋下沙產”,依然表示“還是去日本買”。其實這也和一些人愛追“外貿尾單”的心理一個道理。他們從內心認為,出口產品質量好過國內商品,至少享受了老外的嚴格質量標準,消費起來有保障。
“但這個事件對制造業的觸動還是很大的,我有不少制造業的朋友都說看到希望了。因為他們這些年一直在價格戰中掙扎,而電商的崛起又在他們的傷口上撒了把鹽。但如今他們知道,只要把商品質量做好,就不需要價格戰了。”吳曉波說,“不僅是制造業,中國的實業都該如此。我當然愛國貨,也理解一些論調對中國制造的呵護,但我們要承認差距,應該讓中國企業借這件事更關注自身的技術問題,提升競爭力。當然,對中國制造信心的樹立也需要時間。”
這些天,我們聽到了一些嘲諷消費者的聲音,比如“消費烏龍”,千里迢迢帶回一個中國產的商品。“消費者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如何選擇。”吳曉波說。
其實就在昨天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回應了這一現象。他認為,第一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反對貿易壁壘,因為“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第二,中國企業要升級,如果國內也有相同質量的產品,應該更有競爭力。
其實,日本馬桶蓋到底賣了多少其實并不重要,頻頻斷貨也有可能是本身存貨不足。有數據顯示,去日本購物的人中,買藥品和日用品的更多,大大超過馬桶蓋。馬桶蓋無非借著自身的“體積”,讓我們看到了消費者寧愿不辭辛苦當搬運工的內在緣由。
原標題: 一只馬桶蓋,讓制造業看到了希望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