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要用那種帶面罩的呼吸機!我老婆怕疼,不要用氣管插管!”中午11點左右,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中心的搶救室里,一個中年男子聲大氣粗地沖醫生喊。
“你老婆已經嚴重缺氧了,屬于重度呼吸衰竭,你所說的無創呼吸機并不適合她,即使是使用氣管插管,現在也只能勉強維持呼吸功能。”搶救室主班醫生錢安瑜解釋。
解放路88號8號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中心,每年有近14萬人到這里看急診。
“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進來的病人是什么情況”。在專科醫生接手前,搶救室要處理所有的突發事件。如果說醫院是一個生與死較量的戰場,那么急診中心的醫護就是這場戰爭的先頭部隊。
浙醫二院8號樓急診中心,在這里,日與夜、生與死、糾結與堅持,每天都在上演。


叫人多喝水的“不喝水”醫生
早上8點,杭州的最低氣溫降至1℃,浙醫二院急診中心醫生錢安瑜今天輪到在急診5號內科診室坐班。按國際急診室標準,急診病人到達護士分診臺后,會按病情分為危急、緊急和非緊急三類。
非緊急的病人,一般會先到錢醫生所在的5號急診室就診;危急和緊急的病人,則會被送進搶救室。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兩張椅子、一張病床,他開始了一天的坐診。
“醫生,我媽昨天晚上開始嘔吐、肚子痛,現在已經發燒39.5度了,剛剛全身一直在顫,怎么回事啊?”張先生推著坐在輪椅上的九十多歲老母親問道。“別急,你先給老人家脫掉件外套,已經發燒了,不要穿這么多。”“這怎么行,我媽這么大歲數了,怎么還能脫。”因為擔心母親著涼,張先生出門前給她里三層外三層的穿了很多,棉襖外面還裹了件羽絨衣。“脫衣服可以幫助老人家散熱的,你不用太擔心,醫院都開著空調。”雖然錢安瑜解釋著,可張先生還是堅持不脫。
就在錢安瑜要進一步檢查時,頭頂一頭紅發的胡女士火急火燎地沖了進來。
“醫生啊,你先給我看一下吧,我真的疼得不行了,已經連續好幾天又拉又痛啦。”
“唉唉,排隊排隊,大家都毛急類(很急的-注:杭州方言)好不好啦。”操著一口杭州話的老大爺急了,胡女士想插隊的行為引起了其他患者的不滿。
“不要急,稍微等一下,大家互相理解下。”一邊給老人家看病,錢安瑜還要維持秩序。
下午1點35分,錢安瑜還沒有吃飯,也顧不上喝一口水。多喝水,是醫生經常交代患者的話,可是“診間主要是問診溝通為主,很渴,但忙起來就怕上廁所,讓候診的病患等著,不合適。”錢安瑜匆匆扒了幾口已經冷了的飯,就又匆匆進了診室。
每次坐診他都要看70到80個病人。“來醫院的人,大多都心情不會好,進急診的就更加了,所以大家有些情緒,也很正常。”與記者溝通時,錢安瑜反復說著這句話,雖然急診工作很忙,“但只要大家互相理解、相互信任,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急診“女漢紙”的腰肌勞損怎么治?
“快,你給我拿著拐杖,我自己走幾步,給陳護士長看看。” 85歲的胡大伯把拐杖遞給了老伴兒,自己蹣跚地走了起來。每年這個時候,胡大伯和老伴兒都會出現在浙醫二院的急診室,來看看這里的醫護人員,這已經是第四個年頭。
2011年1月,就是在這里,胡大伯因心梗,在心跳呼吸停止了47分鐘后被救了回來。經過治療,胡大伯命是救回來了,但左半邊因為腦梗,行動變得不便。“接診到大伯的那天,他穿著一件非常花的棉大衣,在后來才知道,他非常好動,喜歡跳舞。所以,我想鼓勵他再一次自己走。”急診室護士長陳水紅鼓勵大伯說,“你想要站起來,就要靠自己。”沒想到這一句話,讓大伯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大伯,你今天怎么穿深藍色的衣服,一點也不像你。”每年打賭大伯明年會穿什么顏色的衣服來,也成了急診室里的小護們的樂趣。
“急診醫護沖在一線很辛苦,但能把患者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拉回來,那種如釋重負的欣慰是最大的享受。”說起自己二十余年的護士生涯,首屆浙大好護士20強之一的陳水紅很感慨,看著急診室忙碌的護士們,她也有些心疼。“許多小姑娘,年紀輕輕就有腰肌勞損、胃病和失眠的毛病,這些都是職業病啊。”
搶救室的工作,常常需要護士協助將患者抬下平車、抬上搶救臺,長期這樣超負荷的動作,對一般的女孩子來說損傷很大,而飲食、睡眠不規律都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我每天都會在家里做上60個左右的仰臥起坐,效果很好,所以我讓大家也跟我一起做。”陳水紅的家在臨平,離上班的地方有26公里,每天回家都要開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這種在常人看來很累的上下班方式,卻是她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那種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的感覺,最讓我放松,我們需要給自己做調節。”
過去20年里,她身邊很多同事都離開了急診科,但是她選擇了留守:“我好不容易在這里積累了這么多治病救人的經驗,我應該留下來去幫助更多的人,不要浪費了這一身的‘武功’。”

人生5%的精彩:奇跡的發生需要信任
對于醫生來說,最高峰的職業體驗莫過于將病人起死回生。幾天前,27歲的小陳在爸媽的攙扶下走出了浙醫二院的住院樓大門,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很激動,“真的很不容易,一個多月前,他心臟停跳了13分鐘才接受心肺復蘇,要知道醫學界認為,心臟停跳超過10分鐘,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啊!”
回憶起對小陳的急救工作,張茂在朋友圈里發的一條微信恐怕最能代表所有人的心聲:“生命是有奇跡的,院前院內急救的高效銜接、搶救及時,有盡心盡力的醫護團隊、有ECMO等一系列高精尖技術,加上有信任醫生的家屬,奇跡就可能發生。”
“他被送來時,雖然心臟停跳13分鐘,但當時瞳孔還沒散大,說明大腦功能還好,所以我們馬上給他進行了亞低溫治療。”接診到小陳,張茂等急救醫生主要面對的是三個問題:保護大腦功能、找到心臟驟停原因、維持心肺等主要器官的功能。
醫生開始用兩張冰毯像夾心面包一樣,包在小陳身上,再加上血管內降溫等措施。1個小時里,小陳的體溫從37℃下降到33℃。“如果沒有全力保護大腦,即使人救過來,也很可能成為植物人,或者面臨腦死亡的結局。”
但是,雖然心跳恢復了,小陳的血壓還是非常不穩定,當天晚上,醫生建議為小陳上“體外膜肺氧合”(簡稱ECMO),用人工心肺機支持小陳的生命,讓他自己的心肺休養一段時間。
ECMO費用很昂貴,也無法保證一定能取得最終成功,可小陳還那么年輕,這讓家人壓力倍增。“醫生對我說,我外甥那么年輕,他們一定會盡300%的努力,這讓我們非常受鼓舞。”小陳舅舅坦言。在反復溝通后,家人決定盡最后努力。

浙醫二院搶救室
經過了11天的治療,小陳在眾人的期盼中,醒了過來。“我們感謝家屬的信任與配合,這非常重要。”張茂說,每次從家屬手里接過病人時,接過的都是生命與希望的重托。
“人生需要5%的精彩,雖然95%的內容都是日常平凡甚至瑣碎之事”,這是張茂經常對急診科年輕醫生說的一句話,“急診醫師的工作也如此。面對生命危急之時,急診醫生最重要的能力,是能第一時間對患者做出迅速的病情判斷并開展急救措施。我們必須掌握更多的搶救知識與技能,并且通過不斷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讓這種能力變得‘高精尖’,才能不負社會的信任與重托,從而體現5%的人生精彩。”在急診工作了近二十年,張茂覺得,雖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意思,充滿了挑戰。
在生命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這不是什么豪言壯語,這是每個急診醫護骨子里的責任與擔當。24小時的急診室,我們還有很多要說的故事……

春節,浙二24小時的急診室有話想對你說:
眨眼,春節已近在眼前。2月18日-20日(除夕至初二)浙醫二院門診休息,急診中心將加強力量,24小時值班。急診科護士長陳水紅提醒,春節是合家歡慶的日子,但也是疾病或事故的高發期。飲食過于油膩,過度飲酒,可能會引起胃腸疾病或酒精中毒;煙花爆竹,還會有炸傷危險。因此在節前了解一些簡單的急救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1.急性胃腸炎:如出現輕微腹瀉,可沖兌些糖鹽水以補充丟失的體液;如嘔吐持續或是腹瀉嚴重,則需馬上到醫院就診。期間,應吃些清淡的粥、湯水等食物來緩解胃腸負擔。
2.酒精中毒:對于輕度醉酒者,可拿筷子或勺把壓住舌根部,使胃內容物嘔出。對重度醉酒者,如果臥床休息后,還是有脈搏加快、呼吸減慢、皮膚濕冷、煩躁,或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應立即送醫救治。
3.雪天摔倒骨折:滑倒后若只是較輕的跌扭傷,可用冷水浸濕毛巾敷傷處,減輕疼痛,48小時之后進行熱敷。如果發現摔傷部位畸形,如手臂、手腕有異物突起等,并伴隨有劇痛、活動受限,需立即就醫。在去醫院前,要盡量減少活動,可用硬物固定住受傷部位,并將其伸平。如果傷及腰部和腿部,最好用擔架抬著送往醫院。
4.孩子異物卡喉:將孩子面朝下,放在大人大腿上,拍打其背部,約五六次,若異物未出,接著再將孩子翻轉過來面朝上,放在大腿上,用食指、中指反復按壓孩子的下胸部,注意不要用力過猛。上述兩個動作可交替進行,約3分鐘后,若異物仍未排出,就應該馬上送往醫院急救,乘車途中可繼續拍打。
5.鞭炮炸傷:一旦發生意外,如手部或足部被鞭炮炸傷流血,應迅速用雙手卡住出血部位的上方,如有云南白藥粉或三七粉,可以撒上止血;如果出血不止、量又大,可用橡皮帶或布條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抬高患肢,急送醫院清創處理。但捆扎帶每15分鐘要松解一次,以免患部缺血壞死。
原標題: 24H急診室:忙碌和堅守 提醒節前需補習簡單急救常識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