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潭水庫,平靜得像塊渾然天成的璞玉,吸收著來自西部山區的清澈山水。作為300萬臺州市民的“大水缸”,它擔負著重任。
據市環保局一份資料顯示,2013年上半年,在環保部監測的27個重要水庫中,有6個達到Ⅰ類水質,長潭水庫位列其中。截至目前,長潭水庫已連續43個月達標率100%,絕大部分保持Ⅰ類水質。這是它對300萬市民的最好承諾,正如市環保局局長章維建說的“43個月達標率100%,不容易”。
“控源頭”杜絕污染
寧溪是長潭庫區最大的集鎮,在截污工程啟動前,集鎮內的生活污水幾乎是直排流入水庫。2013年3月通過省驗收的寧溪鎮污水處理廠排污管網工程,終于將當地污水一“網”打盡。
“目前庫區上游鄉鎮都建起了污水處理廠,涉及所有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建設。”章維建說,通過加強庫區生活污水治理,從源頭上控制了庫區環境污染。
在水環境治理中,環保、農業及當地鄉鎮加大了對畜禽養殖業的聯合執法力度。據黃巖區環保局統計,2011年至2014年,庫區共關停畜禽養殖場40家,其中生豬養殖場31家,黃牛、奶牛養殖場2家,羊養殖場2家,雞、鴨養殖場5家,拆除欄舍面積11824平方米。
2012年8月,黃巖區政府下發《關于明確長潭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工作職責的通知》,明確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監管職責。作為庫區環境的守護者,黃巖行政執法分局長潭庫區執法大隊自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工作職能,履行保護庫區的執法職能,去年共銷毀沒收釣竿2600多根、網具3500多套、大小倒籠4000多只、電捕機200多臺,立案查處兩例偷盜魚案件。
“庫中庫”涵養水源
在長潭水庫的東北角,瑞巖溪每天不知疲倦地注入清泉。溪流入庫處,一個占地50多公頃,波光粼粼、綠樹青草、蟲鳴鳥叫的人工濕地,逐漸展示出生態之美。這是長潭庫區第一個生態濕地,也是我市在庫區生態建設、涵養水源上尋求突破的新舉措。
2014年臺州市安排長潭水庫水源保護生態補償資金2650萬元,并且市財政專項撥款172.8萬元,將長潭水庫周邊處于38米線以下的近2000畝農田全部租過來,以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退耕還林,涵養水源。
這些舉措,相當于給庫區裝上了一個個天然的過濾器。
“長潭庫區污染物主要來自農業面源污染,這也是我市下決心打造生態濕地的原因之一。人工濕地好比是‘庫中庫’,通過濕地、大壩的過濾,把從上游來的污染最先在這里隔離,涵養凈化。”章維建說。
據了解,瑞巖溪生態濕地依據區域不同,分別種植喬木1萬余株、灌木15萬余株,種植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59萬叢,綠化面積達40萬平方米。該工程建成投用后,入庫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30%,入庫溪流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
章維建介紹,長潭水庫共有7條入庫溪流,余下6條也要建生態濕地,“爭取每年建一個”。
“遷移民”還原生態
日溪村是黃巖區上垟鄉較為偏遠的一個山村,地處長潭水庫西側。全村共有54戶村民,其中6戶在水庫38米線以下。2013年5月,這6戶老屋拆遷工作正式啟動。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長潭庫區先后實施6次庫區移民。2012年3月底,我市布置庫區38米線以下移民遺留問題處理工作;至2013年6月,包括日溪村這6戶在內的最后一批移民遷出,長潭水庫38米線以下移民工作得到徹底解決。
“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最直接、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人口。”市水庫移民管理辦公室安置處處長麻田龍說。
為讓移民住得安穩,位于黃巖區頭陀鎮的安置小區項目也在去年正式啟動。小區占地350畝,可容納2000多人居住,而且離鎮政府、學校、醫院都很近。去年5月底,第一批房屋開始建造,麻田龍介紹,春節前大部分移民可以入住。
原標題: 長潭水庫連續43個月達標率100%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