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還有30%左右的‘三無’漁船船主沒有將船只主動上交。”市“一打三整治”協調辦主任、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管文新說,在這些船主中存在兩種思想,一是逃避觀望;二是存在僥幸心理,想再偷捕一把。
“黨委、政府不把‘三無’漁船取締掉不罷休的決心是下定了。”管文新表示,今年海洋與漁業系統將和其他相關部門一道,齊心協力,持續用力,精準發力,通過打、堵、疏多種途徑,促使“三無”漁船船主主動上交船只,并發動群眾共同參與,形成保護、修復東海漁場的良好氛圍。
轉產轉業需因地制宜
上月30日,三門縣健跳鎮毛頭村41歲村民余啟玉望著被拆解的漁船,很是迷茫。余啟玉當了20多年船工,兩年前花50多萬元打了艘船,因指標問題沒有捕撈許可證。“船拆了只能當廢鐵賣,我還有欠債,不知道怎么辦。”
眼下,不少主動上交“三無”漁船的漁民,存在不同程度的類似心理。
市、縣(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對此牽掛在心,各地先后出臺相關政策,對失業漁民進行轉產轉業幫扶,并對積極配合“一打三整治”活動的船舶所有人給予一定經濟補助。溫嶺市已多批次發放補助資金1100多萬元;臨海市發放補助資金700多萬元;玉環縣發放補助資金650多萬元;三門已發放補助資金100多萬元,并已形成了失海漁民養老保險政策初稿……
玉環的涉漁“三無”船舶船主還走進當地海洋與漁業部門開設的培訓課堂,通過免費專業技能培訓,考取漁業船員專業技術合格證。
玉城街道江巖島船老大柳石云說:“雖然現在船被拆了,但以后再有船(有證合法漁船)或幫別人打工,這樣的培訓對自己都有用處。”
玉環大麥嶼街道辦事處主任陳緒統說,街道將相關獎勵政策時間延續到了去年12月底,并把主動上交的110艘漁船船主的補助兌現到位了。“街道層面能做的畢竟有限,大部分漁民需自行另找出路。”
一些難點亟待破解
“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大力推進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浮出水面。如社會穩定問題、相關傳統漁民出路問題、巨大的打擊力度下部分“三無”涉漁船舶打散了成為“失控船舶”問題等等,亟待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破解。
上月31日,剛從海上排除險情回來的“全國道德模范”、省人大代表郭文標接受了采訪。前不久,他因積極呼吁東海無魚并大力協助開展“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被少數不理解和誤解的漁民打成輕微腦震蕩。老郭很委屈:“‘一打三整治’是黨委、政府的工作,我個人可沒這個權力。我也是漁民,也在為這些‘三無’漁船船主向黨委、政府呼吁,要充分考慮安排他們的生計和出路問題。黨委、政府也在著手做這方面工作了呀。”
市海洋與漁業局執法支隊副支隊長龐虎林表示了另一層面的擔憂。他說,涉漁“三無”漁船被取締后,一批傳統漁民無船后暫時呆在家里,且相當一部分正值壯年。“這部分人得引導好,要防止漁民借需要謀生名義,在投機心態作祟下又從事非法生產。”
溫嶺松門鎮北港村位于北港島,目前有村民600多人,有60多艘“三無”船,大部分是12米以下的木質船,在船上作業的大部分是夫妻檔,少量持有捕撈證,以捕河鰻苗為生。“對這些船,我們也挺頭疼。”松門鎮常務副鎮長陳景永說,一些船主坐等觀望,不配合,對前期生產捕撈時查獲的船舶尚未拆解完畢(有程序要走)有想法,有些船主以為政策可能有變化。“這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作為分流措施,我們鄉鎮有部分‘三無’涉漁船舶賣到外省去,但民間的手續必須齊備,才能真正賣出去。”陳景永說,松門很多“三無”船是小船,不好賣,就是想賣也開不出去,因為抗風浪能力弱。
此外,采訪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存在涉漁“三無”船舶“冒出”現象,導致需取締漁船數超過核查數等問題……
對此,管文新說:“我們將在黨委、政府領導下,以‘一打三整治’協調小組為大平臺,加強與成員單位的聯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借勢借力、自加壓力,循序漸進解決海洋與漁業領域的各類重大問題。”
原標題: 向最后的30%挺進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新聞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