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漫長的等待。這也是一次烏托邦式的實驗。
“我們失敗了,還是太理想化了”,當李軍摸出鑰匙,打開新房的大門時,忽然說了這么一句。
在溫州市區,這是一個看起來極為普通的小區,但它的名字依然閃爍著別樣的光芒——“理想佳苑”,它曾被稱為全國首例個人集資建房項目。
8年前,一群溫州人發起“自己出錢自己建房自己住”的召集令,一時應者云集,李軍成為最終入選的256人之一。
沒有先例,沒有法律支持……
8年過去,一次次掏錢,付出的錢和心血遠遠超出預想;另一方面,由于當前溫州樓市的低迷,拿到手時,房子的價格與周邊的商品房相差已不多,但即使這樣的結果,也多少有僥幸的成分。
有業內人士分析,李軍們能拿到房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溫州樓市的低迷。如果周邊樓盤的價格還是遠高于自建房,依照房源必須公開銷售的規定,李軍們恐怕還得等下去。
回首這段漫長而曲折的建房之路,我們知道,歷史會記下他們無奈、艱難而又勇敢的探索。
絕望里的曙光:
“自己造房自己住”
趙智強振臂一呼,從者云集
8年前,溫州人李軍只有28歲,新談了個女朋友,因考慮結婚,要買套房子。但當時溫州房價高得離譜,用李軍的話說,“讓人很絕望,只能想想”。
2005年春節過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軍聽到了一個消息:大家可以一起出錢,自己造房子自己住。最打動人心的是,這樣造的房子,只要五千多元一平米,比當時周邊動輒上萬的房價低了一半。
“很激動,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李軍回憶說。
提出這個設想的是一個叫趙智強的人。彼時,他的身份是溫州市市場營銷協會秘書長。
趙的提議,很快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民間集資造房的破冰之舉”,在媒體上,李軍看到了這樣的評價。
在普通人買不起房的溫州,許多人帶著憧憬潮水般涌入溫州,兩三年后又像潮水般漸漸退去。而趙智強的設想,讓人們看到了希望。李軍沒有想太多就去報了名, “報名的人有好幾百,我還是托了一個親戚的關系才報進去”。
當時報名的主要有3種人:溫州市市場營銷協會成員、郊縣來市區生活工作的人、市區住房困難戶。最終名單定下了256人,李軍很慶幸自己成了其中的一員。
第一次集資,李軍交了30多萬元。
2006年11月15日,他們委托開發商以1.0458億元的價格,拍得蒲州街道江前村一地塊。按照規劃,要造7幢樓,一共256套房子。
北京的“藍城計劃”、上海的“硅谷計劃”、南京的“團購計劃”……和其他地方的個人建房者相比,溫州這群人離成功要近得多,畢竟他們拿到了土地。
“你看,房子就要造了,用不了幾年就能住進去了。”一次次,李軍帶著女友去看那塊空地。
無法可依的困惑:
沒有相關法規政策可以參考
拿不到各種批文
一年過去了,房子沒有造起來。
怎么還不造?李軍一次次撥打趙智強的電話。
這也是所有參加計劃者的困惑。后來,他們漸漸得知,這是因為個人集資建房在國內尚無先例。
沒有政策,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怎么造?誰也拍不了板,審批一直沒有通過,房子就沒法造起來。
這個難題從市里報到省里,省里又報到住建部。住建部官員三次趕到溫州調研,沒有說不能做,但要求按規定做,也就是走商品房開發的模式,因為法律法規里并沒有“個人合資建房”的概念。
無奈,趙智強放棄了“個人合資建房”,按照商品房的模式進行,項目才得以立項批復,并辦理了各種手續。
可是,根據2007年實施的《溫州市區商品房網上銷售管理辦法》規定,溫州市批準預售的商品房項目,全部房源要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上網公開銷售,開盤當天一般應采用電腦搖號的方式公開銷售。在開盤前,開發企業不得采取預訂、預購等變相認購的方式銷售商品房。
如果最后必須要公開銷售,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房子出售后,扣除各種費用,利潤歸會員們。
這塊利潤有多大?在房價頂峰的2011年, “理想佳苑”地塊附近的房價曾達3萬元每平方米。李軍說,這是定心丸,如真分不到房子,賣了也能賺不少錢。
李軍一個朋友楊海明(化名)就為此動了心。2010年底,他找了套理想佳苑的房子,以2萬每平方米的價格通過轉讓拿到指標。
房子開建了。2010年6月起,李軍常去工地,一切看起來很順利。但女友和他分手了,其中一個原因是房子,等不及了。
慶幸與失落:
房建起來了,也分到手了
比周邊樓盤便宜得已不多
2011年,李軍又找了一個女友,住進了出租房里。他給自己打氣——房子快造好了。
可從2012年開始,溫州的房價開始下跌。
房價越來越低,李軍的壓力越來越大——假如房子公開銷售,他既拿不到房子,也沒多少錢可以賺了。
這么多年來,除了焦急的等待,還有不停的交錢,“記不清交了幾次。”李軍說,只記得第一次因為拍地交了30多萬,第二次交了20多萬。
李軍想過退出,但根據協議,這條路走不通。
眼看房子造得差不多了,這種忐忑的心情愈加迫切。“那些天都睡不著覺,頭發掉了很多。”李軍說。
他和其他會員各方奔走,找不同的部門打聽消息,得到的回答差不多:按法律法規辦。
李軍陷入了自責:“怪自己太天真了。”
轉機來自溫州市政府的介入。根據相關文件,這個項目作為歷史遺留問題,被批準向集資者定向銷售。
2013年底,理想佳苑通過驗收。此時,周邊房價已從最高的三萬每平米多跌到了一萬五左右。
溫州當地一名房產研究者說:理想佳苑能定向銷售,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溫州當前低迷的樓市。“溫州房價持續下跌,也就沒多少人關心這個樓盤,要是形勢像前幾年這樣好,肯定沒這么容易。”
“政府的特事特辦既避免了賣房的難題,也保障了集資者的利益。”他這樣評論。
房子到手了。5層樓90方,李軍松了一口氣。8月,他辦了房產證。一算賬,前后花了約100萬(不包括利息),但比起周邊樓盤一萬五每平米,總價還是便宜了30多萬——可8年的精力呢?
他苦笑:“失敗了。”
記者問,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還這樣選嗎?
李軍的回答是:肯定不會。
●2005年2月28日,溫州市場營銷協會向市政府提交報告,稱愿牽頭招納一批“大專以上學歷、在溫州工作兩年以上、擁有部門經理以上職務的營銷、管理人才或具有相當職稱的技術人才”,開展個人合作建房。最終確認256名參與者。
●2006年11月15日,委托開發商以1.0458億元拍得蒲州街道江前村三產安置地塊,取名理想佳苑。這在當時被視為國內集資建房的破冰之舉。
●2006年,因無法判斷該項目是屬于保障房還是商品房,建設許可證遲遲沒能下來。住建部到溫州3次調研,最后確認項目為普通的房地產開發項目。
●2009年3月,拿到建設許可證并開工。同年5月,因對設計方案和工程核算價格不滿意,在打了19個試樁后,施工叫停。2010年6月底,工程再次開工。
●2011年2月,會員們分三批“抓鬮分房”。
●2012年12月25日工程預驗,2013年9月18日驗收。在2013年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
●2014年6月5日產權初始登記。
●8月14日,該項目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向原集資者實行定向銷售,目前分房完成。
個人集資建房
為何如此艱難
1.沒有法律支持,甚至和當時法律抵觸
比如個人集資房是定向銷售,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所有的房源必須公開銷售。
2.融資難
個人集資建房的資金,完全是大家湊的,光是資金使用的監管就是個大問題。
很多會員報名很踴躍,但到交錢時卻退卻了。
3.貸款難
個人合作建房項目,在土地競拍階段不能從商業銀行獲取貸款,土地出讓金的融資難度大,參與者風險也大。
4.拿地難
得不到金融機構支持,很難和開發商競爭,拿地成為操作過程中的最大難題。
原標題: 八年回望溫州草根眾籌建房之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