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民生 正文
三門沖鋒衣不甘為人做嫁衣 創立自主品牌
2014年11月07日 來源: 臺州商報 王媛媛

  今年8月,當地7家相關企業聯合成立了威肯姆戶外用品有限公司。他們按照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再交由統一的營銷團隊進行包裝、推廣。圖為威肯姆戶外用品的展廳。

  沖鋒衣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必備單品,可是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三門就是國內最大的沖鋒衣生產基地。曾幾何時,每10件國內生產的沖鋒衣中,就有6件出自三門。

  上個世紀90年代,憑著良好的制衣基礎,沖鋒衣生產企業在三門這個小縣城里萌芽壯大,并逐漸形成當地一個特色產業。

  但風光背后,三門沖鋒衣行業也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貼牌生產,忽視自主品牌培育,甚至仿冒知名品牌,他們中的很多企業利潤微薄。

  如今,三門沖鋒衣走到了行業發展的轉折點。不少人意識到,想要在沖鋒衣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進行一場痛苦的轉變。他們要做的是,規范生產流程,打出自己品牌——顯然,他們已不甘心再為他人作嫁衣。

  現狀國內首屈一指的沖鋒衣加工基地

  潘禮太,三門沖鋒衣行業協會會長,同時也是在三門撒下沖鋒衣生產“種子”的“元老”之一。

  1997年,在北京從事服裝銷售的潘禮太第一次接觸到“沖鋒衣”。那時國內的沖鋒衣生產企業不多,也沒什么人知道沖鋒衣,更多的是國內產品生產之后,然后走外銷。

  “服裝生產,對三門來說不是什么難事。”潘禮太敏銳地發現其中的商機。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的繡衣業就已聞名全國,最鼎盛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衣服。盡管后來這一行業走了下坡路,但制衣工人還在,設備還在,對于潘禮太來說,生產沖鋒衣不是什么難事。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潘禮太和一批早期在北京打拼的三門商人,接了一些沖鋒衣訂單,并將其帶到老家生產。

  這一決定,為當時正走下坡路的制衣業注入活水。靠著源源不斷外接過來的沖鋒衣訂單,這些原先瀕臨倒閉的小廠慢慢“活”了過來,并朝著戶外服裝制作轉型。

  時間推移,2006年后,國內沖鋒衣市場不斷壯大。兩年后的2008年,隨著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興起,沖鋒衣銷量不斷膨脹,而在外經商的三門人接到的生產訂單越來越多。就是在那個時候,三門當地的沖鋒衣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用“遍地開花”形容毫不為過。

  看到沖鋒衣生產的巨大“錢”景,潘禮太等一批原先只負責接單銷售的在外三門人,也陸續回到家鄉,開起了廠子,走上了自產自銷的路子。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三門共擁有大小沖鋒衣生產企業近200家,生產工人5000多人。其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40多家。僅過去一年,當地就生產了2000多萬件沖鋒衣,加上皮膚衣、速干衣等戶外服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三門,已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沖鋒衣生產基地。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它沒有挑戰。

  困境小作坊生產,生產工藝混亂

  從企業量和年產量來說,三門沖鋒衣在國內絕對是首屈一指。但一個產業的良莠,并不能以數量多寡來判斷。

  有數據顯示,三門縣內規模在30人以下的企業或者家庭作坊共100多家,規模在30人以上的企業或家庭作坊50家左右。

  其中,多數小型生產加工企業和家庭作坊,都是以一種傳統的組織方式進行生產,采用的設備基本都是普通高速電動縫紉機,工人也多為當地的婦女。

  “小作坊生產,必然的后果是生產工藝的不規范。”三門沖鋒衣行業協會副會長錢靈巧說,行業內部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生產工序也是每個廠家“各自為政”。就拿“尺碼”來說,每家的尺碼標準都無法統一,消費者在購買時總會莫衷一是。

  嚴格來說,三門當地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工人。

  “對當地婦女來說,上工只是為了照料家庭,而不是一份工作。”錢靈巧說,她們不喜歡有規律的上班時間,相比起來,“自由”對她們的吸引力更大。長久以來,她們已經習慣了一天做幾小時的零工,把剩下的活帶回家里完成。

  這樣的生產過程,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每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服裝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此外,由于缺少標準化生產設備和流水線,當地沖鋒衣生產效率很難得到提高。

  倒逼貼牌生產,企業利潤微薄

  長久以來,三門沖鋒衣以貼牌生產為主。

  幾年前,一些國內代理商在取得品牌公司代理權后,就拿著品牌公司的版樣,在國內尋找加工廠。三門沖鋒衣貼牌企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貼牌加工,訂單穩定,銷路有保證,更加不需要高費用供養設計團隊,對起步之初的三門沖鋒衣企業來說,這確實是一條“一本萬利”的生財之道。而對于三門本土企業來說,他們已然十分滿足于這些眼前利益,從而忽視了自主品牌的打造。

  然而,在國內銷售的沖鋒衣中,本土品牌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不過,其中的附加值也有高低,即便同樣的國內加工產品,貼上國外的知名商標,售價就可以提高5倍以上。

  作為一個國內沖鋒衣生產加工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發展,三門當地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集群和供應鏈。但是,由于分散經營、互相模仿、競相壓價等原因,三門沖鋒衣生產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整個行業舉步維艱。

  “貼牌生產是行業發展的最基礎階段,要是競爭力和知名度一直得不到提升,長此以往,貼牌企業必然面臨淘汰。”三門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范成剛說,告別貼牌生產,培育自主品牌勢在必行。

  抱團成立行業協會,制定生產標準

  產品能否獲得市場青睞,質量是關鍵。

  為克服“分散經營”“互相模仿”“競相壓價”等造成的行業混亂,2013年7月,在三門縣政府引導下,三門沖鋒衣行業協會應運而生,8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相關生產企業入會。

  “我們希望通過成立協會,將三門當地的沖鋒衣制造企業團結起來,改變當前沖鋒衣行業‘小、散、亂’的現狀。”范成剛說,協會的功能在于“行業規范化管理、統一品牌化經營、市場團體化競爭”。

  2013年,三門沖鋒衣行業協會聯合質監等多個部門,開始制定全國首個沖鋒衣行業標準。

  “在這個標準中,我們對沖鋒衣面料、里料等材料的使用、標簽制作、服裝規格以及生產工藝都做了詳細規定。”潘禮太說,這樣一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了統一標準,監管部門在監督產品質量時也有據可依。

  今年10月,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工作人員就對三門多家沖鋒衣生產企業的同一品牌、同一規格型號、同一批次的成品進行過分門類的抽樣檢驗。

  “檢驗項目涉及沖鋒衣接縫性能、耐水色牢度、耐磨性能等23項指標。”潘禮太說,經受住了這些檢驗,就說明三門出品的沖鋒衣也是高品質的,產品質量并不比那些大牌差。

  另外,行業協會還鼓勵會員們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流水線生產。

  “流水線生產的最大好處是,可以保證每道工序的產品質量,保證生產出來的產品規格統一,且能提高生產效率。”錢靈巧說,這些都是傳統手工作坊所不具備的。

  “同時,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研發團隊也是十分重要的。”錢靈巧說,目前,多數企業都是相互借用版式,稍作修改就上線生產。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這種生產模式是不堪一擊的。三門沖鋒衣企業只有發揮“抱團”力量,才能產生強大的集聚效應。

  愿景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對外影響力

  殘酷的市場競爭,讓三門沖鋒衣企業深刻意識到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但是,注冊一個品牌容易,讓一個品牌深入人心卻十分不易。

  “以三門沖鋒衣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沒有一家企業具備獨立打造品牌的實力。”范成剛說,為此,三門縣政府想出了兩個對策:一是通過與知名企業嫁接,完成貼牌到自主品牌創立的過渡;二是聯合當地多家企業,共同打造一個品牌。

  “目前,我們已經和上海的一個知名品牌——南極人共同合作,推出戶外服裝系列。”潘禮太說,他們希望借助“南極人”的知名度,讓三門沖鋒衣為更多人所知。

  老話說,人多力量大。今年8月份,7家規模企業以股份制形式進行聯合,成立了威肯姆戶外用品有限公司。“這7家企業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生產,貼上‘威肯姆’的商標,再由統一的營銷團隊進行包裝、推廣。”潘禮太說。

  除了產品質量和品牌,銷售渠道也是三門縣打造“沖鋒衣王國”的重要一步。統計顯示,三門近八成的沖鋒衣都是通過網上銷售的。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懂得電子商務,掌握電子商務‘游戲規則’,我們還建立了電子商務園區,爭取網上市場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錢靈巧說。

原標題: 三門沖鋒衣不甘為人做嫁衣 創立自主品牌

標簽: 沖鋒衣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責任編輯: 羅亞妮
分享到: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