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善治,事善能。
這些年,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社會轉型利益訴求多元多樣,但浙江一直保持“以穩定保發展,以發展促和諧”的良好局面,尤其是“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點工作推進有序有力有效,既利大局,又惠民生。
產生這一喜人現象的奧秘何在?
熟悉浙江的人們都知道,浙江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一直離不開法治的護航,尤其是“法治浙江”建設8年來,浙江上下始終致力于探索與實踐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實現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理念、做法和機制的全面“轉型升級”,使政府與社會做到互融共進,使和諧善治的美好家園離我們越來越近。
一個村和150畝違建——
變傳統管理為依法治理
9月26日下午,溫嶺市溫嶠鎮上街村經濟合作社首期7幢工業標準廠房工程開標項目簽約。
在溫嶠鎮的上街區塊,綿延近200米長的地段,曾是五金制造類企業的聚集地,大大小小105家企業,大多是違法建筑。
“甚至連路邊的電線桿都被圈了進去。”溫嶠鎮副鎮長應文明說。從溫嶠鎮的留檔照片中,我們看到了昔日的景象:建筑參差不齊,大部分屋頂是藍色鐵皮,不少已經生銹。
“以前這里的建筑很雜亂,你搭我建,沒有規劃,非常難看,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應文明介紹,因為大多是“低、小、散”企業,管理不規范,除了安全設施不達標外,污水亂排放、垃圾亂倒現象比比皆是。這一區域曾經是溫嶺市“三改一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我們去勸阻,人家根本不理你,一兩天搭建起來的房子,就再也拆不掉。”村黨支部書記程錦云決定“讓規章制度說話”。
今年3月,依據《村民自治章程》,上街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終止相關合同,收回土地,并通過了“自行拆除、村委會協助拆除的補貼方案”。拆不掉的,向政府申請依法強拆。土地承租人也是鄉里鄉親,眼見集體表決了,拆違已成了定勢,只好想辦法搬遷挪地。很快,全村150畝違法建筑被悉數拆除。
拆出來的空地如何再利用?村兩委決定,同樣依據《村民自治章程》進行集體商議。有的村民建議將土地賣了,有的建議村里自己蓋,但也有人擔心,萬一村里出錢蓋了房子沒人租怎么辦?村監委主任林根友說,“光是討論這幾個問題,村民代表大會就開了四五次。”而這些分歧,在三番五次的村民代表大會上提交討論后,最終有了結果。“村民一致決定,村里自己想辦法,將房子蓋起來,再出租出去。”村民許雪林說,這樣對全體村民都有好處,村集體增加了收入,環境也會好起來。
社會治理的過程,就是轉變理念,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解決矛盾糾紛的過程,而這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
回眸“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牽動全省千家萬戶的重點工作,自始至終都高揚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鮮明旗幟。各地把推進各項中心工作作為“法治浙江”建設的大平臺、試驗田、試金石和活教材,通過研究和解決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的相關問題,推進我省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這樣的做法創新,人們已經習以為常:6年前發軔于舟山市桃花鎮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如今已在全省遍地開花,形成了“融管理于服務”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每個重大項目上馬前,都要成立重大事項穩定風險評估小組;網絡問政、黨員干部開微博、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等善待、善用、善管互聯網的做法,得到廣泛應用。
這樣的姿態轉變,人們已經屢見不鮮:一個個機關、企業、基層公益法律顧問團組建起來,無償提供法律論證、風險預警、協議起草等法律服務,深入各個企業開展“法律體檢”和環境風險評估;一位位村(社區)法律顧問、老娘舅,深入群眾化解矛盾。
“社會治理歸根結底是通過法治,實現對人的服務和管理”——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的理念重塑,讓正在浙江大地上悄然進行的各種探索,于無聲處成為凝聚民心、服務大局的不竭動力。
一條河和一份“三包”協議——
變“管”字當頭為服務先行
沉甸甸的絲瓜掛滿了藤架,灰白色的水泥地干凈整潔。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鎮北村周美全家的小院,離水波粼粼的田洋浜僅幾步路的距離。
將房屋四周的垃圾清掃一遍,是勤快的女主人每天必做的工作,“都簽了字的,就要說到做到。”4個月前,周美全家和村里簽了全民治水“三包”協議書,雖然只是一張輕飄飄的紙,但在周美全一家看來,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和責任。
作為試點,今年6月,周美全等鎮北村的中心戶與村里簽訂了全民治水“三包”協議書。清水河道建設不再只是政府的事,每戶村民都有責任做好房前屋后、門前河道的環境衛生管理,做到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清除亂堆亂放、亂倒亂排、亂搭亂建等現象,村里組織人員定期檢查。
看到這一改變,最高興的是鎮北村黨總支書記朱元忠。“從過去的行政命令式到現在的相互合作,一句話,政府的角色變了。”他介紹,今年初,新豐鎮開展違法豬舍拆除行動,借著這股東風,全村給田洋浜來了個大掃除,一下子打撈了10多車、20多船垃圾,淤泥也清了一遍。“浜里居然有那么多垃圾,大家都嚇了一跳。”
短短三四個月,田洋浜的水漸漸恢復了生氣,一點點干凈起來。前些天,還有村民捕到一條1公斤多的鯉魚。河水干凈了、空氣好了,村民們嘗到了“五水共治”的甜頭。當村里推開全民治水“三包”時,村民們紛紛爽快地簽了字,“聽說這次治水,政府花了不少錢,說到底,治水最受益的還是我們農民,河浜好不容易干凈了,可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往河里亂丟垃圾了……”
從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到凡村(社區)自治事務放手讓其自主管理,政府部門則加強服務指導;從以強制、處罰為基本手段,向注重采用說服、指導、協商、對話等維護相對人尊嚴的方式轉變,社會治理的面孔早已不是冰冷的“驚堂木”。
去年開始,我省從上到下啟動政府權力清單、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責任清單和浙江政務服務網的“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加法。
走進海鹽縣江渭村,村辦公樓前的告示欄里,貼著兩份清單:《江渭村群眾自治組織協助政府生態治理事項》、《村民委員會依法履行環境綜合治理職責》,引來村民駐足觀看。
記者在清單上看到,一些政府部門的事項,明確被“清理”出村,而一些本屬于村委會和村民自治的事項非常明確,比如生活垃圾處理、農業技術推廣、古村落保護等。海鹽縣民政局社會工作科科長周玲說,社會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但政府不能越位、錯位、缺位,這兩份清單厘清了“行政權力”和“自治權利”之間的界限。
在社會治理創新的時代底色中,厘清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的界限,正日益成為我省引人注目的一道亮色。
10個人和370多家企業——
變政府包攬為民間發力
10個人服務370多家企業、9萬余名職工,看上去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寧波市北侖區新碶街道大港社區做到了。6年來,企業對社區服務滿意率年年居高不下,且沒有發生一起群體上訪事件、嚴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小馬”拉“大車”,談何容易?“我們的訣竅是:培育社會組織,搭建公共平臺,實現社區自治。”社區黨委書記朱紅明說。
10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可是借力發展,情況就大不相同。
社區邀請企業家、熱心職工成立了“和諧共建理事會”,讓人人都成為管理員。公交站點設在哪家企業門口最合理?職工辭職帶來勞資糾紛怎么辦?亂丟垃圾的不文明現象頻發怎么處理……這些難題在和諧理事會介入后便不再棘手。
社區趁熱打鐵,發展了大港企業聯合會、志愿者服務站等33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大港愛心基金、幫困基金、愛心超市……社區愛心服務平臺常年為困難職工提供幫助;大港課堂、空中課堂、流動課堂、微型課堂……社區職工培訓服務平臺,讓中小型企業省力省心;大港人職工藝術團、流動圖書館、流動舞臺、企業文化俱樂部……社區文化活動常年不斷,紅紅火火;外語翻譯組、愛心縫補組等志愿者隨叫隨到,為企業、職工提供便利……
眾人拾柴火焰高。困擾社區的“老大難”問題一個個迎刃而解。過去,大港社區亂扔垃圾的現象一度嚴重。大港社區成立文明勸導員隊伍,發動園區所有企業共建文明。企業以周邊道路為責任塊,輪流組織員工在上下班時間到馬路上進行文明勸導,及時勸阻亂扔垃圾、亂闖紅燈等不文明行為。現在再去大港看看,各條街道、河流干干凈凈。
基層治理創新盡管碎片化、局域化,但路徑探索的目標始終是一個字——人。
如今的浙江,正通過孵化一個個社會組織,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的局面。
在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活躍著一支360多人的“老娘舅”調解志愿者隊伍,覆蓋社區3800戶、1萬多名居民。只要一個電話,值班的“老娘舅”就隨叫隨到;
在溫州市幸福驛站社工中心,一間斗室里有一群忙碌的年輕人,他們肩膀扛的是生命臨終關懷的志愿,用真誠和行動見證愛心;
在金華市金東區,一向由政府承擔的環衛保潔,一些鄉鎮已經試點向民營保潔公司購買。
……
隨著各地普遍將創新社會治理上升為黨委和政府的重點工作,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空前高漲,多元治理的生動局面在之江大地初步呈現。
如今,全省各類社會組織已有3萬多個。他們,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激發了蘊藏于群眾中無窮的治理能量。
原標題: 治水拆違共筑美好家園 “法治浙江”建設八周年紀事之二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