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杰友扛著魚竿來到了前七份河邊,清澈的河水,能清楚地看到魚群穿梭在水草間,只見他輕輕將魚鉤拋入水中,悠閑地釣起魚來。“以前釣起來的魚,吃著總有股柴油味,現在這里的魚熬起湯來都是清的,味道鮮。”
長約700米的前七份內河是新橋鎮的一條鎮級斷頭河,污水垃圾曾讓這條河不斷萎縮,成了村里一道難看的“傷疤”,如今這里已經蛻變成了一朵風景宜人的水上花。自去年6月份以來,新橋鎮著力創新治水理念,深化鎮村聯動試點,引進曾用于上海世博會建設項目的先進治水技術,以前七份河作為斷頭河的典型進行治理,摸索出了一條鄉村治水的新路子。
看變化——
曾經垃圾填河難下腿
如今“華清池”畔竟開顏
驅車經過白劍線國道新橋鎮前七份村北段,不少私家車為了眼前的生態美景停車駐足。
只見沿岸,親水綠植錯落有致,古色古香亭臺倚水而立。水面,睡蓮是那紅粉伊人枕波眠。水中,魚蝦追逐著水岸倒景,趣味橫生。水下,苦草、狐尾草等沉水植物搖曳生姿,“水下森林”悄然生長。
這片被喻為新橋版“華清池”的前七份河蕩漾著圈圈漣漪,觀賞的游人絡繹不絕,有閑坐涼亭聊天的,有架著“大炮筒”拍睡蓮的,有手持魚竿釣魚的,有帶著孩子寫生的,一幅熱鬧和諧的人居親水圖自然繪就。
“以前這里就是條垃圾河,印刷廠、養殖場直接排污到河里,垃圾快把這個河填實了,邊上雜草半人高,這一帶腿都踩不下啊!”家住旁邊的老人林立明回憶道。
為了治理好前七份河這條斷頭河,新橋狠出重拳,關停了沿河養殖場5家、清理垃圾260噸、清淤凈水3700立方米,摘掉了危害河道的“毒瘤”。去年年底完成了沿河1100米的截污納管工程,并開始推行水中生態化治理和岸上景觀化改造,并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河道內水循環流通,目前工程總投資達530萬元。
看門道——
善借他山之石巧念生態治水經
前七份河是一條典型的斷頭河,單單清理垃圾淤泥,沒有活水流通,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花拳繡腿”。
為了治好前七份河,新橋鎮幾易方案,費了不少周折。“當時想采用常見的曝氣裝置不斷提高水里的溶氧量,但要一直用電發動,經費承擔不起。后來想到用化學療法,投化學藥劑見效是快,但是治標不治本,該怎么治的確是讓我們頭疼了一陣子。”新橋鎮鎮長車潔瓊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常用的治水路子走不通,新橋鎮的領導班子就把目光投向了外面,到先進地區實地探訪取經,向治水專家咨詢求教,終于尋得了一劑“良方”——采用立體式生態系統凈水。這原是用于上海辰山植物園的一個世博會建設項目,專門用于對外不流通的人工湖的自凈,新橋鎮如獲至寶。
改造后的前七份河,假山屹立,流水潺潺,沿河走上一圈,還能看到許多“瀑布”。“別小看這個假山,它可不止觀賞功能這么簡單。”車潔瓊說,“它還是一個補水池,當塘水干枯的時候,可以通過水泵從附近河道抽水。”
為了讓水形成微循環系統,提高水的溶氧量,鎮里在設計時按照河的自然高度差,把前七份內河分成了四個不同高度差的人工湖。“這是充分因地制宜,分成幾個湖區既便于管理水生生物,又可以形成比較美觀的疊流效應,水也成了活水了。”上海承建單位工程師楚云峰介紹說。
“在河的底部,我們鋪的是苦草、伊樂藻等沉水植物,上面鋪上荷葉、睡蓮等浮水植物,能有效凈化水質,河邊上種的黃菖蒲、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后期我們會投入鰱魚、河蚌、蝦和濾食性浮游動物,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車潔瓊逢人就能講上好久,儼然成了生態治水的專家。
“后期我們會繼續進行微生物調控,等到生態系統完全建立以后,水會比現在更清澈。”楚云峰說道。
看效益——
造福村民帶動經濟新活力
“轟隆隆……”前七份河邊的荒地上,巨大的挖土鏟車正在作業,到處都是一片繁忙。
“這里要建一個斥資1.68億的高端商業小區熙景園,以前這塊地都沒人要,價格賣不起,現在這里估計要賣到八九千每平方米,遠一點的房子也都漲了不少。”前七份村支部書記吳茂東說。
這塊占地60畝的荒地,曾經遍布垃圾荒草,是一個被人嫌棄的地方。村民林立斌說:“以前一到這附近就蚊蟲亂飛、臭氣熏天,現在好了,到處綠地鮮花,水好,空氣也好,連原本嫌棄這里的鳥兒都飛回來了。”
算好生態賬,才是真正會算經濟賬。這些年,前七份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但前七份村人更自豪的是,村里的水比其它地方更清、環境比城里還要好。
“前七份河的改造也拉開了我們新橋鎮的規劃,現在西邊已經在建熙景園小區,東邊打算建村里的安置房,北面規劃引進一個文化產業的創意園區,環境提升連帶把我們的產業層級都提升了。”副鎮長李福利說。
原標題: “世博”治水進鄉村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