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專廠、TIT、太古倉……廣州有60多個文化創意園區,但市社科院昨日發布《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目前文化園區同質化、商業化嚴重。記者走訪發現,有文化創意園區更是餐廳多于展廳。(9月16日《信息時報》)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產業規劃更合理、文化氛圍更濃厚等對于園區發展都是好事,具備獨特的文化符號也能讓不同的園區避免同質化而呈現自身個性。這當然是文化創意園區“理想”的發展狀態。
然而,“理想”終歸是“理想”,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現狀也未必那么“壞”。對于很多廣州人而言,平日逛逛文化創意園區是一種“文藝”的休閑方式,未必單純為了看文化藝術展覽,很多時候約三五知己在餐廳吃吃飯、喝喝咖啡,或逛逛特色商店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文化創意園區內的餐廳很多也是具有藝術設計感的特色主題餐廳。如紅專廠就有以火車為主題的特色餐廳,站臺的時鐘、斑駁的枕木、深紅色的鐵皮車廂,讓人仿佛置身于懷舊的火車站。吃飯之余,當然忍不住拍照留念。類似這種餐廳的原創設計和藝術情調其實也是文化情懷的體現。或許,在文化創意園區內“餐廳多于展廳”,難免讓人產生園區是否“本末倒置”的疑惑。但實際上,如北京的798藝術園區,除了聚集設計、展示、藝術家工作室等文化行業,也有不少時裝、酒吧、餐飲等服務性行業。連北京這個崇尚“高大上”文化的古都,也可在藝術園區內融入多元色彩,就更不要說廣州了。“吃在廣州”,這里素有“吃的文化”,特色餐飲文化更應被視為園區文化的一部分。
餐飲、商業等元素融于文化創意園區并不意味破壞了園區的“純凈”,而是迎合了廣州這個現代城市的特點以及廣州人對于生活和文化的追求,可以理解。這樣的規劃設置也有利于實現文化追求與經濟籌劃的雙贏,體現文化與大眾間的互動。而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文化特色,廣州有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文化園區的規劃發展也應注重廣州的城市特色以及廣州人對于生活和文化的追求。所以文化創意園區內“餐廳多于展廳”也沒有什么問題,理應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
原標題: 文化園區“餐廳多于展廳”未嘗不可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