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工信部2013年發布的針對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推行將滿一年。算上早前相關部門出臺的“電話實名制”規定,該政策推行已有四年。
記者調查了解,四年前手機實名制就遭遇“軟執行”,四年后仍沒有落實到位,推動手機實名制究竟“卡”在哪里?
現狀:
無需實名,SIM卡即插即用
按照電話實名制規定,新入網手機號應執行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此規定在運營商營業廳、合作營業廳等渠道執行較嚴;在部分網絡平臺、城市報刊亭等渠道并未落實,大量無需實名登記“即插即用”的SIM卡仍在銷售。
“辦理手機號需要出示、登記身份證,沒有身份證無法選號。”北京市朝陽區安立路附近的一處中國移動營業廳,工作人員指著貼在墻上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肯定地回應記者咨詢。
在數百米外一家售賣電話卡的商鋪,包括中國移動“18元套餐”、中國聯通“5元卡”等均可“非實名”購得。銷售人員稱,只要付款、店家“激活”后便可使用,他還神秘地說,他們有辦法應對實名制。
在這個街區路口處的報刊亭中,無需實名注冊的聯通、移動SIM卡也可輕易購得。報刊亭店家說,“實名制也就是一陣風,查得嚴就不賣,但買的人一直都不少。”
還有的電話卡銷售商雖然要提供身份證號碼,但可以不拿原件。在知春路上一家售賣電話卡的商鋪,老板說,只要記得身份證號碼就行。
在淘寶網,“不記名”“不實名”甚至成了商品標簽。記者聯系了一家銷售北京地區“不記名”SIM卡的店家,該店家透露其在售SIM卡都為“停機銷號后再啟用”號碼,均已激活,可以不用實名注冊。對于其中具體緣由,店家則不再回復。
追源:
為爭用戶,運營商寧可不實名
4年過去,手機實名制仍未完全執行到位。究其原因,“爭用戶”“為利益”與“存漏洞”難辭其咎。
如果說四年前推行“實名制”遭遇“軟執行”是運營商迫于搶用戶的壓力,那么如今,這種壓力恐已被放大數倍。在過去的一兩年中,微信這樣的移動互聯應用正嚴重影響著電信運營商的收入。
同時,隨著電信市場普及度提升,“新用戶”正變得越來越少。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許立東透露,當前我國移動通信普及率已達到90%,部分城市的普及度甚至更高,這意味著新開卡用戶越來越少,挖掘市場越來越難。
此外,隨著民營資本進入通信領域,更具靈活性、吸引力的170號碼開始搶占用戶;一些跨省“無漫游費”手機卡通過網絡渠道可輕松購得,這種競爭也讓運營商如坐針氈,自然不愿讓“身份認證”成為爭取新用戶的攔路虎。
專家強調,“實名制難實名”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認為,監管部門在監督水平、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如何監管電商渠道購買的異地漫游手機號實名問題,如何監管新生的虛擬運營商實名問題,如何對新銷售渠道進行監管,這都存在漏洞。
原標題: 推行四年,手機實名制還是“傳說”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