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拍成為流行的今天,時尚搭配,POSE有型,足以吸引攝影師按下快門。那么,如果穿越到140多年前的中國街頭,那時的街拍,什么樣子?
中國絲綢博物館前天新開幕的一個展覽,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
這是個攝影展,名字叫“晚晴碎影——湯姆遜眼中的中國(1868-1872)”。
先補腦一下中國當時的時代背景——清政府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被迫開放通商口岸,推行洋務運動,西方文明正影響著近代中國的變革。
這個約翰·湯姆遜是個英國攝影師,1868年至1872年,他背了3個大箱子,去了廣東、福建、北京,又逛到南京、上海等地,用當時最先進的照相技術,拍了好多街頭打扮美美的貴族女子、普通青年,還去恭王府拍了恭親王奕忻等王公貴族。
究竟什么樣的裝扮,是當時街拍的制勝法寶?聽攝影師自己來說說吧。
當我和助手們來到中國時,大家對我們隨身扛著的三個木箱子很好奇,這可是我全部的吃飯家伙啊。
裝備麻煩也就算啦,最辛苦的還是街拍過程。你們是不是發現,照片里的人表情、動作大都挺不自然的,唉,我也想抓拍啊,可是我做不到啊,相機的曝光時間要十幾秒,我必須和對方商量半天,手怎么擺,腳怎么放,衣服怎么整理,是笑還是裝酷,像畫畫一樣構圖完整,然后心里數完十幾秒,才能咔嚓。
現在的潮人,隨便擺個POSE就很有型,但那時的中國人,比較內斂含蓄,面對西洋鏡,大部分只是正面直立,雙手垂兩邊,連叉腰、45度轉頭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事。
我在廣州一間屋子的走廊盡頭,遇到個富家小姐(圖1),生得豐滿,頭飾華麗,但姿勢很呆板,我就教她左手扶門框,略有曲線美,這種姿勢,在當時的中國算是個突破。
我還拍過一對廈門夫婦(圖2),很有意思。按照中國習俗,當時的夫妻絕對不會有執手對望的姿勢,我跟他們溝通了好半天,讓兩人彼此看著對方的眼睛。結果他們別別扭扭,看了一眼又低頭,最后效果出來,老婆倒是大膽的,直勾勾地盯著老公,可老公呢,不知道心思在哪里!
擺拍可以精心準備,但底子是天然的。作為一個外國人,走在中國街頭,總歸是新鮮的,但亮點還得自己發現。什么最吸引我?首先是頭發。
有一個貴婦(圖3),梳著高髻,我很奇怪為何這么高,就大膽摸了摸,原來那坨烏發里,有假發,還摻了襯墊,梳理后,用簪或者釵固定,這樣看上去高高在上。清代貴族朋友圈流行這一款,我回去之后,立馬推薦給了我的女朋友。
不過,最讓我忍不住點贊的,還是上海姑娘的時尚品味。
有一位夫人,看上去已過中年,但她把發辮盤起來,外面居然包著黑色的天鵝絨發網,露出白色和淺藍的花邊。要知道,天鵝絨在1869年可是進口的奢侈品。
當然,傳統到了極致,也有味道。
我在北京拍過一位已婚女子(圖4),她豎著“兩把頭”,就是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股,梳成一個橫長的發髻,用一根七八公分寬的大橫簪,貫穿發髻,下面再盤成一個燕尾式的扁髻,緊貼頸部后方。美則美矣,就是發髻在無形中限制了她的脖子隨意扭動……
來中國前,我以為這里的化妝技術應該沒有西方這么發達,女孩都是素顏,沒想到走在街上,小清新的裸妝迎面撲來。
在廣州,我遇到一位貴婦人(圖5),右手搖著折扇,指甲長長的,一看就知道來自名門望族。她當場給我示范了化妝術:先用熱濕毛巾擦臉,然后把一個圓盤里的脂粉放到一個化妝盒里,輕輕地按壓脂粉,再小心地涂抹在臉頰上,這樣,白暫的皮膚上就出現了淡淡的紅色。
這是中國姑娘特有的矜持和莊重。回英國后,這批照片引起了很大反響。維多利亞女王后來邀請我成為她的御用攝影師,這些來自中國的時尚,我偷偷告訴了她,一般人,我不說!
原標題: 140年前的中國人什么樣 街拍老前輩悄悄告訴你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聯系電話:0576-88906060,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