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同比增12%,全省早稻主產區增幅最快
眼下,正值早稻進入收割期。8月7日,玉環傳來一個豐收喜訊,經市農技總站專家組對玉環縣二期四號地塊省級早稻高產創建千畝示范方機械實割測產驗收顯示,平均產量高達488公斤/畝,較去年當地早稻平均產量高出88公斤,增幅達22%。
8月11日,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從2012年開始,我市早稻播種面積止跌回升,今年全市早稻播種面積仍延續良好勢頭,增長12%,在全省早稻主產區中增幅排名第一,實現全年早稻增長面積1.35萬畝。
我市早稻播種面積能逆轉2009年來的連續下跌,并保持三年來強勁增勢,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在起作用——
其一,政府大力扶持起了較強催化作用。據統計部門調查情況看,我市目前種植早稻補貼較可觀,大戶平均能達到300元/畝,若加上各縣(市、區)財政下發的0.6元/公斤的早稻訂單收購補貼,我市早稻大戶補貼可高達550元/畝。盡管早稻自身種植利潤不高,但補貼足額發放有效激發了種糧戶的積極性。
其二,新種植模式的推廣保證早稻面積穩步增長。從2012年開始,我市實施“西蘭花+早稻”及“冬季蔬菜+早稻”等新型耕作模式,大力推廣“嘉育253”等新優質早稻品種,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既提高了全市早稻播種面積,也分攤了種植戶的地租成本,保證了農戶的種植效益。
其三,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穩步推進為早稻種植提供耕地保障。我市早稻播種面積主要集中在種糧大戶手里,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穩步推進,為種糧大戶提供了較完善的農業配套設施,給他們贏得了利潤空間。據我市糧食統計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糧食生產功能區早稻面積播種率是全市耕地早稻面積播種率的2.95倍。
市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早稻播種面積穩步增長對穩定我市糧食播種面積、保障糧食安全起了積極作用,但地租、農業生產資料和人工成本的逐年增長,以及受當地政府財政支出制約導致大戶的早稻谷不能全部按訂單收購補貼入庫等因素影響,將會挫傷種糧大戶種植早稻積極性,需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原標題: 我市早稻播種面積“三連增”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