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發改委反壟斷的“大刀”砍下,克萊斯勒、奧迪被調查確認壟斷事實。很快,發改委將對他們開出天價罰單。其他車企更難以在一旁“幸災樂禍”,率先進行了一輪降價“示好”的奔馳、捷豹路虎等,已被約談調查,還有“12家日系企業”也無法脫身。這回發改委動真格,讓這些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車企,終于要付出一些代價了。誰也無法準確預測,發改委下一個“突襲”的車企是哪個?
反壟斷調查掀起降價潮:劍指汽車售后
近兩個月來,車市焦點一個接一個。回應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舉動,捷豹路虎、奧迪、奔馳和克萊斯勒等進口豪車相繼采取主動降價,下調原裝備件價格。如寶馬宣布,從8月11日起,進一步下調原廠零部件的批發價格,包括車身、壓縮機、發電機、電瓶和剎車盤等在內的2000余件產品,平均降幅達20%,其中車身部件下調45%,發電機下調40%,電瓶下調25%,剎車盤下調20%等。奔馳在7月降完保養費用后,又再降了數千款零配件的價格;奧迪也同時采取了行動,如將奧迪A6L的“零整比”將從411%降至291%,雖然非常“完美”地符合了發改委的目標——零整比要降到3 1。可惜,這些被調查的豪華車車企的降價,發改委沒有照單全收,該罰的照罰。雖然還有更多的車企醞釀跟進這一系列的降價行為,但發改委的調查還在繼續。
上周,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正式表態:“上海市發改委對克萊斯勒、湖北省物價局對奧迪的調查,已經接近尾聲。現已查明,兩家企業確實存在壟斷行為,將會受到相應處罰。”除此之外,他還表示,江蘇省物價局反壟斷分局已對蘇州、無錫等五個城市的奔馳經銷商進行了反壟斷調查。同時,還有對日本12家企業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調查工作也已完成,將依法進行處罰。事實上,最近幾個月不少汽車企業已經被發改委約談調查。
發改委表示,此次反壟斷調查,不局限于整車價格,更針對售后市場零部件供應渠道壟斷和車廠與4S店限價限區域銷售,欲消除“橫向限制、縱向限制以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涉嫌壟斷行為”。
零部件暴利由消費者忍痛買單
被調查的奧迪,源于湖北奧迪經銷商統一零配件和保養的價格,被當地保險公司告發,并遭到湖北當地保險公司集體抵制。發改委進行調查后,確認其壟斷事實。具體到實際案例:近期,一位奧迪A6車主與的士擦碰保險桿受了“小傷”,保險公司定損1580元,4S店卻修出了5050元的維修費!多出的錢,只能車主自己來買單。
其實,說到這兒,消費者也懂了,因為這種情形在很多汽車品牌上都有發生。事實上,只要是涉及到汽車售后、零部件方面的壟斷,幾乎所有汽車品牌都無法幸免。
不同于克萊斯勒、奧迪所觸犯的“達成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的“縱向壟斷”紅線,發改委此次調查的12家日本企業的違法行為涉及“橫向壟斷”。比如說在投標過程中,多家企業串通起來,以一家企業報相對低價,其他企業報高價的方式,輪流中標。日系車的整車價格沒有太大“水分”,但在售后市場中,日系車的零部件價格同樣偏高。
此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汽車維修協會今年4月首次披露的“整車配件零整比”報告正凸顯了汽車企業在售后零配件方面的“暴利”。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君分析表示:有些零配件之所以定價高就是沒有其他品牌零配件的競爭。
報告發現18種常見車型里有10款車型整車配件零整比超過了400%,如奔馳C級的零整比竟高達1273%,寶馬、奧迪也有車型的零整比超過400%。豐田汽車零整比率居高不下,雅力士零整比高達720.28%。零整比最高的還是合資車與進口車,自主品牌車零整比相對合理。而國際市場零整比一般不超過300%。
除了零整比,不同車企自定的“工時費”也是一道讓消費者貴且心痛,也是難以算清的賬。同樣換一個電瓶的工時費,合資品牌收100多元,而豪車動輒收取200多元,還有所謂“檢修費”。消費者有理也無法說清。
下一步,中保協和中汽修協表示還將進行汽車維修工時等方面的研究。
反壟斷調查進程
此次反壟斷調查,是多部委共同參與,調查進展雷厲風行。
6月份,商務部發布《關于開展地區封鎖行業壟斷問卷調查的通知》,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面向汽車企業開展地方政府壟斷行為“摸底”調查。6月30日,交通部發布了《關于征求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破除維修配件渠道壟斷成為重中之重。此次意見稿提出了打破汽車維修配件壟斷的具體方法:鼓勵原廠配件進入獨立售后市場,也就是鼓勵原廠配件企業將自己的配件賣向獨立售后市場;二是鼓勵發展“同質配件”,也就是與原廠配件質量相當的配件。
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的同時,明確要破除地方保護。7月22日,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發改委確實已開展針對汽車產業的反壟斷調查。調查內容聚焦在車企為獲取高額利潤而達成有關劃分銷售市場、規定產品產量、確定商品價格等方面的協議所形成的壟斷性價格方面。
【反壟斷調查四問】
誰被卷入漩渦?
發改委反壟斷調查持續升溫,多家車企噤聲不言,并拒絕對這起反壟斷風暴透露相關信息。記者在詢問日產、英菲尼迪、豐田等相關對外發言人時,對方皆表示不了解相關情況。而英菲尼迪方面則表示,近期未被發改委約談,但假若一旦涉及到這方面,會全力配合。而豐田旗下的雷克薩斯則確認近期曾被發改委約談。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沈進軍表示,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和現象在汽車行業普遍存在,不僅是豪華車和進口車,該協會正協助國家相關部門對企業進行調查。
雖然很多車企都尚未針對反壟斷調查發表任何公開聲明,但事實上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整車和零配件定價體系也基本與奔馳、奧迪、捷豹路虎無異。
天價罰單躲得過嗎?
讓車企恐懼的汽車反壟斷調查,最怕的是那一張天價罰單。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稱,具體處罰措施“大概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通報,另外一種是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定,處以企業全年營業額1%~10%的處罰。”以奧迪為例,調查結束后,湖北經銷商將被湖北發改委處罰,而奧迪則由有國家發改委負責,以一汽大眾奧迪一年1%的營業額,處罰金額將高達幾十億元。
當然,也有消息表示,此次對反價格壟斷調查將遵循“寬大原則的適用”,對于配合發改委價監局調查的企業并具有主動報告和提交重要證據、積極整改的企業重點考慮適用減輕或免除處罰,縱向價格壟斷協議同樣適用。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沈進軍表示:發改委并不會因此前車企的降價行為,規避對違法車企的處罰。跨國品牌降價之后是否會受到懲罰,將取決于是否存在違法行為。
售后壟斷根源怎么破?
在國外,300%左右的整車配件零整比是最常見的,但像中國高達600%、700%這樣高的數據,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的就是修車特別貴。
造成壟斷根源在于按照《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車企掌握了強勢的話語權。如奔馳,雖然在中國也有合資公司并生產國產車型,但零配件渠道由外方控制,合資中國廠不具備零配件的供應權限,這樣一來,外企成功抬高了零配件定價,獲取巨大的利潤。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歐洲汽車售后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經銷商、維修廠是可以從符合標準的配件廠商直接進貨的,也就是打破了壟斷。但在國內卻被“汽車供應商授權范圍內”這個框架給禁錮了,零配件自然也就價格畸高。這種壟斷體系讓社會上一些合理的零部件生產、銷售個體無法進入。同時絕大部分4S店銷售商都規定,如果不在4S店內做修理換零件,就不能繼續享受一系列的質保。只有打破這些,壟斷根源才能改變。所以,要解決壟斷問題,就必須要對《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動刀。
品牌管理辦法該如何改?
現行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是造成了壟斷最重要原因,但該辦法的修改說起來可能有些復雜,因為制定該辦法的三大部門,正是我國反壟斷監管部門。
事實上,2008年國家出臺的反壟斷法與現行《辦法》之間存在的明顯矛盾。《辦法》第18條規定:對銷售未經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企業,不得提供汽車資源等。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此前透露,《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正在重新修訂。如工商總局剛剛發布了從10月1日起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
當然,《辦法》的修改任重道遠。中保研汽車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學軍表示:希望通過對現行辦法的修訂,整車企業與經銷商地位落差有望得以大幅減小,整車企業不得再向經銷商設定嚴苛的商務政策,車型、售后服務等方面定價將逐步開放,汽車交易市場和后市場逐步進入自由競爭狀態;而橫向壟斷打破后,同品牌經銷商之間自由定價所產生的價格落差,將使消費群體有更廣的選擇和比較空間。
國外案例
在美國、日本、歐洲等較為成熟的汽車市場,都已經展開了一系列針對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反壟斷調查。美國曾重罰過多家零部件壟斷日企。
根據媒體報道,就在今年2月,日本輪胎制造商普利司通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承認操縱汽車零部件銷售價格的行為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同意支付4.25億美元的罰款,這是所有汽車零件商牽扯進反壟斷調查中力度最大的罰款。
原標題: 發改委大刀砍向汽車壟斷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