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阮林根在椒江前所街道為村民講解防盜技巧。本報記者 牟永選 攝
本報記者 鞠貴芹 本報通訊員 余順廣
人物名片:46歲的阮林根,是臺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海門派出所副所長,兼衙門巷社區民警。2006年3月到海門派出所以來,他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真心為群眾服務,贏得業界和群眾的一致好評。近年來,阮林根獲得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浙江省模范人民警察、浙江省優秀人民警察等稱號。
在海門派出所,有9個特殊的箱子,里面裝滿了家庭防范、消防安全、防詐騙等宣傳道具。這些“寶貝”,是阮林根最先搜集的,專為群眾學防范用。
8年多從警生涯,阮林根積極打擊盜搶,貼心服務群眾,熱心防范宣傳。小小道具箱,裝著他對社區百姓的深情。
在全省,采用道具箱講防范,阮林根是第一人。用道具箱里的安全工具為群眾服務,阮林根同樣開了先河。因道具受群眾喜歡,因箱子聞名全省,阮林根因此得了個外號:箱子民警。
一個道具的妙用
“各位女同胞們,我想請問,今天你家的門真的鎖好了嗎?”7月30日下午,椒江區前所街道前所村村部五樓,阮林根應邀為130名女村民代表講防范知識。
“如果你只是隨手拉上了門,防盜效果是零。”阮林根俯身從道具箱里拿出一個鐮刀狀工具,“盜竊分子把這個塞進門縫,一拉,鎖就開了。”“哦!”聽眾中傳來一片驚訝聲。
阮林根講課用道具,是被“逼”出來的。
2006年3月,從部隊轉業到椒江公安分局的阮林根,成了衙門巷社區一名民警。
衙門巷社區屬于開放式的老社區,入室盜竊案件多發,讓人防不勝防。怎樣才能有效預防入室盜竊案件,讓群眾有安全感?阮林根冥思苦想。
一天,阮林根在路橋市場上發現了一種簡易報警器,2元一個。將這種報警器裝在門窗上,就能產生很好的防盜效果。阮林根非常高興,買了一大把。
回來后,他利用警民懇談、社區走訪等機會,動員群眾安裝這種簡易報警器。在社區推廣報警器后,衙門巷社區入室盜竊案發案量直線下降。
起初,在警民懇談中,阮林根時常遇到僵局,自己費盡口舌講的安全防范知識,群眾聽不進去。
阮林根幾夜睡不著。思來想去,他琢磨著:“要不要把從小偷那里收繳的作案工具帶過去?或許,能吸引眼球呢。”
一次懇談中,場面又僵了。阮林根靈機一動,拿起早已準備好的“7”形工具,“大家看看,這是什么?”
群眾的眼光“刷”地被吸引過來。阮林根趁機說:“這可是小偷撬鎖的作案的工具。”大家疑惑著,紛紛上前觀看,還有人伸手過來摸摸。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知道他們用的是什么工具,我們就清楚該怎么防范了。這是做過手腳的骰子,十賭九詐,千萬別上當,不信你來試試,想要幾點就幾點……”阮林根邊拿道具演示,邊講防范知識,群眾紛紛提問,現場變得熱鬧起來。
有一次,阮林根剛拿出一個道具,居民李大爺就講了一句:“嗨!昨天我的出租房里就有這么個東西。”第二天阮林根和同事一起,在李大爺的出租房里找到了那種作案工具。他們把租房子的嫌疑人帶到派出所,根據刑偵部門的比對,很快打掉一個盜竊團伙。
9個箱子的傳奇
知道了道具的妙用,阮林根開始有意搜集更多物品。除了搜羅收繳的盜竊分子作案工具,他還配備了報警器、門塞等防范用具。群眾需要幫忙,他及時趕到。
前幾年,阮林根接到報案,說東門路一戶人家被盜,他馬上趕去現場查看,還給周圍住戶免費安裝了報警器。住在二樓的張明,1997年從安徽來到臺州,他說:“自從裝了報警器,我家晚上都開窗睡覺。”
阮林根擁有第一個道具箱,是在2007年。有了道具箱,阮林根對防范的興致更濃了。
2010年,臺州經濟開發區,某醫院南大門的報刊亭,連續8次被偷,門窗被撬得一塌糊涂。第九次失竊后,老板陸師傅生氣了,他在墻上給小偷留條子:“本店一包煙不留,一分錢不放,一張卡不存。如果你非偷不可,請不要弄壞我的門窗,口渴了拿瓶飲料解解渴。”
可囂張的小偷又來了4次,陸師傅無奈之下向電視臺求助。阮林根看了電視說:“我來防!”當年8月23日,他給店里免費安裝了500元的報警器,此后4年來,報刊亭平安無事。
阮林根的箱子,不光社區百姓喜歡。2010年底,阮林根受公安部宣傳局邀請,帶著道具箱去北京講課。回程托運行李時,機場工作人員對道具產生了興趣。阮林根干脆就地擺起攤,講了30分鐘防范知識,圍觀的有二三十人。
阮林根的第一個道具箱,跟他去過北京,到過省城。如今,道具箱總數達9個,是阮林根和同事合力收集的,誰出去講防范,都可以拿去用。
熱心研究的阮林根,箱子里的防范工具越來越有技術含量。他研發的有防盜功能的紗窗,于2012年獲得專利,市民安防直通車8月1日通過專利審查。
阮林根箱子里有寶貝,同行們紛紛借鑒經驗。阮林根受邀去江蘇、新疆等地上過課,麗水等地的公安局也派人來學,市內的同行來得更多。目前,阮林根帶出了80多個徒弟。
臨海市公安局杜橋派出所民警周杰,今年1月在海門派出所跟阮林根學習一個月。聽說7月30日阮林根要去前所村講課,他和同事王建一起,提前25分鐘趕到現場,“阮所長的防范招數很實用,我要多學學。”
萬名群眾的靠山
“有人嗎?”“在的。”7月25日下午4點20分,阮林根來到衙門巷社區東門路胡香女的小雜貨店。
胡香女樂呵呵地從冰箱里捧出飲料,一定要阮林根喝。老人指著店前嶄新的水泥路,再指指高處的監控器和補光燈:“馬路好,監控好,路燈也好。”
可前幾年,胡香女店前卻是另一番景象,石子路坑坑洼洼,車子一過揚起一陣土。胡香女最頭痛的,是店門左前方3米的地方有個窨井,因為沒有公廁,常有人在這里倒小便桶,弄得周圍臭氣熏天。
胡香女找到阮林根。阮林根找了做工程的人,把下水道改到六七米遠的地方,再裝個抽水馬桶那樣的“U”形下水管。這個工程,花了2000元,是阮林根想辦法解決的。
7月初,政府在胡香女小店前鋪了水泥路,阮林根申請椒江公安分局幫助安裝了監控,監控的補光燈恰好當路燈用。看到周圍環境變好了,胡香女直夸阮林根“好得猛”。
阮林根的手機里,有30多個特殊號碼。這些號碼,有打狗的、抓蛇的、供電公司的,都跟居民經常求助的問題有關。衙門巷社區主任潘海紅說,居民有什么事情,“只需要一個電話”。
2008年前后,一天凌晨半點,住在衙門巷36號的鄭滿庭,房子突然起火。正在外沙巡邏的阮林根,接警后馬上趕到現場。
鄭滿庭一人生活,房子被燒,無處可住。阮林根掏了1000多元,把他安排到附近小賓館住了一個多月。后來,阮林根帶領愛心團隊,給鄭滿庭送了一臺洗衣機。
衙門巷社區2.1平方公里,2008戶、10232人,其中常住人口5075人,出租房1000多間,企業123家。
8年來,阮林根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精耕細作,偷盜、賭博甚至小區路燈不亮等問題,他都一件件地解決。即使有些事不屬于公安機關的職能,但只要事出有因、合情合理,他也會耐心向群眾解釋清楚,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最終促使問題解決。
群眾反映的問題逐步解決,社會治安也穩定了。阮林根和群眾的心拉近了,群眾不但成了他的知心人,更成了他的信息員。一批轄區熱心群眾主動加入義務巡防隊,和阮林根一起守護社區安全。在800多人口的芝麻園小區,2008年至今,只發生兩起盜竊案。
阮林根親民愛民,工作有方。今年上半年,“阮林根工作法”入選公安部《公安機關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經驗做法選編》一書。
原標題: “箱子民警”阮林根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