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老女人卖婬,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投稿郵箱:1056292011@qq.com
您當前的位置 :臺州頻道 > 新聞 > 社會 正文
你有可能自殺嗎? 驗血查基因準確率高達80%~90%
2014年08月09日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

  可以通過驗血,篩查一種叫做SKA2的基因,就可以判斷你自殺風險的高低?這是美國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者們的最新發現。這是否意味著自殺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能以更為醫學的方式加以預防和干預?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許明智教授認為,沒聽上去那么簡單。自殺行為跟很多因素有關,遺傳生理角度的解釋只能作為某種參考背景。

  測基因看自殺傾向

  準確率高達80%~90%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美國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最近在美國心理學期刊上發文指出,他們找到了一種新方式可以確定自殺風險:根據驗血結果來測定“自殺基因”,評估自殺風險的高低。研究人員對有自殺行為的被試者抽血,進行基因監測后,發現自殺者體內一種被命名為“SKA2”的基因位點存在變異,不能發揮正常的作用,同時甲基化作用偏高。SKA2基因控制著皮質醇的水平,而皮質醇則與人的壓力狀態密切相關。如果你體內缺乏SKA2基因,或者因某種原因發生基因變異,身體可能因此對皮質醇的水平失去控制力。有自殺傾向的人皮質醇水平會失控飆高。研究者認為,通過驗血測基因,可以有助于自殺行為的防范。研究人員將結果用于325名研究對象身上,通過測SKA2基因水平,預測參與者是否有自殺意念或者曾經企圖自殺,準確率高達80%~90%。研究人員希望將研究結果用于幫助預防美國軍隊中的自殺現象,面臨高度壓力的美國軍人自殺比例要比平民高出50%。不過,專家也指出,評估自殺傾向需要的指標并非只有一種。

  不僅基因影響自殺行為

  記者在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采訪副所長許明智教授時,他表示,這種發現有科研探索上的新意,通過驗血,也確實可以比較容易得知自己是否缺乏這種基因,但卻不能得出是否會自殺的因果結論。研究的可重復性比較差,樣本量也太少。“曾經有研究指出,膽固醇水平和自殺意念與行為也有密切關聯。膽固醇水平過低,自殺風險也會升高。”許明智說,“不管是皮質醇水平還是膽固醇水平,或者是尋找一些特殊的基因位點,都只是為我們解釋自殺現象提供了一些可供探尋的易感素質或者易感背景,而不是因果解釋。通過驗血是可以檢測出基因的變異問題,但這并不必然導出,你會自殺。遺傳因素可能只能提供生物背景解釋,但同樣有基因變異的個體,在表達上卻會有差異。而且,影響自殺行為的不僅僅是基因問題,而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價值觀、疾病狀況、所處的環境以及應激的狀態。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化,自殺傾向上也會有差異。”

  中國70%的自殺行為與精神障礙相關,

  30%與應激狀況相關

  在許明智看來,自殺是人類的本能之一。自殺現象也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社會性問題。“很多人面對困境,都有過活不下去,想要自殺的念頭,但不是所有人都會采取行動。只有少數沖動性比較高的人會采取自殺的行動。尤其是青少年,沖動性高,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相對更容易有這樣的行為,自殺問題也更為突出。但也許在自殺行為發生后的幾秒鐘內,他就后悔了。自殺的沖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已經有研究指出,多數的自殺未遂行為是因沖動而起。有學者研究數據稱,有50%的自殺未遂者在自殺前考慮的時間小于或等于2小時,有37%的自殺未遂者在行動前考慮的時間不到10分鐘。青少年的沖動性問題更加嚴重,失戀甚至因為父母不滿足自己的物質訴求,都成為自殺的動機。青春期的心理危機跟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夠完善有關。

  為了解釋自殺現象,心理學家從心理角度尋找答案,精神病學家從醫學角度尋求解釋,但自殺這種現象,卻不是單純的醫學或者心理學問題,也同時是社會文化問題。一些精神障礙現象,能不能稱為一種“病”,需要打個問號,自殺更是如此。“國外的研究認為90%的自殺行為與精神障礙有關。中國的研究則發現,70%的自殺行為與精神障礙相關,有30%的自殺行為與應激狀況有關。這里面存在著文化的差異。人種不同,自殺風險因素也不太一樣。年齡、婚姻狀況都會影響到自殺風險的高低。相比之下,抑郁障礙、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人群,自殺風險確實更高一些。”許明智說。

  “三無”水平影響自殺風險值

  “在中國農村,會有一些小媳婦因為跟家人鬧矛盾,喝藥、跳井、跳河、割腕的事情發生,女性相比男性,會采取一些致死率低的自殺方式。很多情況下,也只是一時之氣。某些自殺行為,也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做給人看。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自殺姿勢’。擺出這種姿勢的人不是真的想死,而只是想引起關注。但這種情況容易弄巧成拙,傷害自己。有些先殺人,再自殺的擴大型自殺傷害更大。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無論哪種自殺行為,都需要加以防范,也是可以加以防范的。”許明智指出,傳統上,心理醫生會對來訪者的自殺風險進行量表評估,會考量來訪者的“三無”水平。

  所謂“三無”,是指無望、無助和無價值。無望,是覺得沒有希望,絕望的狀態。無助,是缺乏家庭、社會支持的孤立狀態。無價值,則是認為自己活著只能成為別人的負擔,毫無意義可言。“如果這三項測評分值都達到極值,自殺風險確實會比較高。”許明智說,“這種情況下,更多需要心理手段的干預。如果是失眠、抑郁、雙相障礙等長期問題造成,要先解決精神障礙的問題,緩解癥狀,減少痛苦感,然后進行心理上的干預輔導。退一步海闊天空,幫助他們心理上成長,去尋找自己內心面對壓力時應該具備的資源。”

  愛是預防自殺的良藥

  許明智認為,心理醫生所能做的就是幫助求助者找到自己內心的“稻草”。“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能拉你走出陰霾。”在他看來,“稻草”就是希望。在他的工作中,經常是通過層層剝繭抽絲的提問,幫助前來求助的咨詢者找到自己內心活下去的希望所在。“痛苦總因矛盾而生。找到這個矛盾所在的結,改善認知,幫助對方繼續往前走。”他認為,就是這樣的“稻草”,幫助許多有自殺傾向的人沒有被死亡的黑暗吞噬。“像青少年因失戀引發的自殺行為問題,如果是有病理問題,我們應該首先讓他回復平和、理性。然后在認知上,幫助他認識到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除了眼前這個對象,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讓他認識到,自己不是為了對方而活,離開這個對象,自己仍有機會遇到更合適的愛人。這種愛與被愛的新的機會和可能性的存在,對有自殺傾向者而言就是救命的稻草。”

  一個有意殺死自己的人,是想結束自己和周圍環境的聯系。自殺并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除了驗血,以及求助心理醫生進行提前的心理危機干預,來自周圍家人、朋友的理解、關愛也許更為重要。鼓勵接觸他人,向信任的人傾訴,都不失為提供社會支持,避免無助孤立狀態的方法。培養生活的樂趣,也是應對無價值感的法寶。給自己找些事情做,樹立一些有距離但可以實現的目標,充實自己的生活,目標實現的時候,也是無望被消解的時刻。愛是預防自殺的良藥,對青年、少年而言,尤其如此。少年的煩惱多來自孤獨寂寞帶來的被拋棄感,勇氣的獲得也多來自關愛。不管你的血液里是否少了一兩種基因,我們能夠做的,是學會愛,好好珍愛自己。學會珍惜生命,對自己的人生微笑,繼而對他人微笑。

原標題: 驗血查基因,能測自殺風險?

稿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李文  編輯: 王未未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

相關稿件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