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粉塵爆炸,傷亡慘重讓人揪心。每當有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找他山之石,但每次總是得出類似結論——我們不缺規定和制度,事故后也有新的安保措施和規定出臺;我們也不缺監管手段,事故后都會組織專項檢查。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不妨拿在安全生產方面做得較好的德國照照鏡子。
德國安全生產制度,奉行的是自下而上的保障原則。國家層面,制定安全生產法規固然重要,但每一家企業的產品和生產規模、生產設備等條件都有所不同,沒有一項法律法規可以涵蓋所有情況。因此,德國一方面立法規定企業主應對本企業安全生產保障負責,要有自覺的安全意識;一方面強調所有企業都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生產規范和安保措施,否則就無法獲準進行生產。
據德國聯邦材料研究及審核機構發言人羅克蘭德介紹,在企業的建設規劃以及新設備安置等企劃階段,企業相關責任人會自行評估未來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制定出詳細的安全措施并上報國家管理部門。經德國官方認證的評估機構,負責對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障措施進行專業技術評估。投產后,企業還會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調整安全規范和保障措施,并需再次上報管理部門。
自下而上的原則,還體現在企業微觀層面,主要是工人的安全生產培訓。以德國生產一線管理的重要環節——工業技師培訓為例,我曾仔細閱讀過德國工業技師培訓教學大綱,發現其中很多章節都渉及安全生產。其中包括要求受訓者了解生產用水等原料對人和環境的影響、溫度和設備震動等對生產的影響,了解各項勞動保護法以及有關水、土壤、大氣污染、噪音、放射物和有害物質的環保法規等,目的是使受訓者有能力保證所帶團隊遵照勞保、健保和環保法規從事生產。
嚴格的職業訓練使安全和質量意識,已深入到德國工人的骨髓。一名德國資深職業培訓專家曾對筆者說,一旦發現安全生產或產品質量問題,德國的工業技師會發自內心地難過,因為他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關乎職業聲譽乃至就業崗位。
德國保障安全生產,還十分重視培養評估機構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德國有不少非官方評估機構,它們經過政府部門認證后,對企業安全生產各環節進行獨立測評,并從中盈利。這看似存在利益糾葛,但由于德國企業普遍看重安全和質量,會反復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安全評估,仰仗其專業水準和聲望為自己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因此,對這些評估機構來說,自身聲譽和評估質量才是盈利的不二法門。再說,它們獲得認證后,仍需經常接受官方監管機構的嚴格督查。
提高企業安全生產能力,與確保質量能力、研發創新能力一樣,都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歸根到底,制度和法規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就德國經驗而言,從普通工人到企業主再到評估和監管人員,要從基礎抓起,培養高職業素質和責任意識,這才是安全生產保障的關鍵所在。
原標題: 德國“自下而上”保安全生產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