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了,在天氣即將漸漸轉涼的秋季,我們又該如何養生保健呢?記者采訪了臺州市腫瘤醫院主任中醫師梁學書。
實習生 何經緯 記者 金偉巍
適量運動調節身心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應順應人體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狀態的特點。”梁學書說,但是立秋后還有“秋老虎”的天氣,氣溫還會持續走高一段時間。所以雖然立秋了,如果遇到秋老虎天氣,還是要參照暑天養生,做好防暑降溫的工作。
梁學書認為,秋季很有必要進行一定的運動。立秋后氣溫下降會使新陳代謝減慢,人的生理機能會受到抑制、內分泌失調造成情緒低落。所以秋季一定要做好心理調節,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在經歷了炎夏的悶熱后,秋季的涼爽讓人們感覺格外舒適,正是戶外運動的大好時機。我國自古就有“重陽登高”的傳統。所以可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如爬山、慢跑、快走、太極拳、瑜珈等運動,以微出汗為度,達到保肺健身之效。
清淡柔潤食療養生
梁學書建議,在飲食方面依然以清淡柔潤的食物為主。秋季氣候干燥,飲食宜防秋燥,所以秋天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宜進食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來防止干燥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如百合、蜂蜜、牛奶、梨、蓮子、蘋果、香蕉、銀耳、芝麻等清補柔潤之品。也可食用沙參、麥冬、川貝、杏仁等益氣滋陰、宣肺化痰的保健中藥制作的藥膳。
中醫認為“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秋季早餐食粥,應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山藥粥健脾滋陰養肺,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胡桃粥潤肺防燥,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另外,立秋之后要謹記少食瓜類,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瓜類屬于涼性食物,夏季食用可起到清熱解暑的功效,但是夏天大量的食用瓜果已使腸胃的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若再大量生食瓜果,會使濕邪在身體內無法排出,損傷脾胃,造成腹瀉、腹痛等胃腸道疾病。
別著急進補
夏天由于天氣炎熱,人們往往沒有什么胃口,但在立秋過后天氣逐漸轉涼,在夏天食欲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這時候也不要急著進補,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還沒有調理過來,比較弱,如果一下子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秋季進補一定要適量,切不可亂進補。
梁學書提醒,三類人進補時要格外注意:
第一,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市民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
第二,胃火旺盛者。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市民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吃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第三,老年人及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生活習慣上,早睡早起,以養氣斂神。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曰“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從中醫觀點來說,與雞共興——也就是早睡早起,實際上也是一種“起居養陰”的手段。秋天天地的氣息開始收斂,人體也要收斂,早睡可以讓精氣盡早地收斂和閉藏,不可以再外發散失了。
秋季養生,午覺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秋季的午覺和夏季的午覺不同,夏季白天較長,在正午時節小睡一覺,可以緩解上午人體的疲憊。正午也是一天中最炎熱的時段,適當的午睡可以避免人體受到暑氣的傷害。而對于秋季來說,午時被認為是一天中“陽氣漸收、陰氣漸盛之時”。午時小憩片刻,可以養陰氣。午休時間和夏季一樣還是以小憩為主,半個小時左右最為合適。午睡時間過長就有可能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鐘,造成夜間無法入睡。
原標題: 立秋養生,飲食起居宜“收養”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