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臺風“威馬遜”、“麥德姆”先后襲擊我國海南、福建等地,給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人們紛紛解囊相助,為災區捐款捐物。然而在愛心活動中,還是傳來些許不和諧的音符。(7月30日《人民日報》)
很多人喜歡借鑒西方慈善的一些經驗,求解我們當前遇到的問題,認為“圣誕老人”是西方慈善的代言人。的確,一位遠道而來的異國人,帶著不求回報只求送禮的樸素感情,在人們最需要關懷的節日給勞苦大眾帶來問候。所以在多數國人眼中,圣誕老人是一位慈善家。也許就是因為這種觀念,某位中國知名慈善家帶著大筆善款到美國派送給窮人,認為此舉能夠得到當地社會的熱烈歡迎。
然而,如果真存在一位圣誕老人,那么他在圣誕節的善心之舉可能在西方社會引發不少爭議。一些人會質疑他的“非官方屬性”,認為他是嚴格遵照命令來派送禮品。另一些人會懷疑禮物的來源,它們會否是贓物,歷史上確有銀行大盜深夜向窮人撒錢的先例。還有一些可能會批評圣誕老人的行為治標不治本,這些禮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苦大眾面臨的社會問題。
慈善在西方已不單純是送禮、捐錢,而是一項調解社會差異的基本制度。西方慈善制度有三點重要特征:一是慈善提倡治本不治標,推崇大慈善、大愛的舉動。主流思想界認為,慈善應當是社會的“營養劑”,而非“止疼片”,向貧困民眾直接捐錢可能助長其“等靠要”的心態。慈善事業應支持使窮人獲得教育、培訓、醫療等有長遠益處的項目,幫助縮小社會階層間的知識鴻溝。此外,慈善不應以一國、一地為界限,外國的社會問題終將會對本國構成影響,應當支持解決全人類問題的慈善事業。正因為此,蓋茨、巴菲特等人將主要善款投向環境污染、艾滋病等“國際公害”。
二是慈善事業去行政化、監管法制化并行。西方的慈善行為主體主要是互助會、基金會等民間機構。政府在災難救助、軍隊撫恤上擁有一定責任與能力,但均在法律的嚴格限制下,畢竟政府預算來自全民的稅收。民眾申請設立慈善機構采取登記制,門檻較低。由于慈善機構擁有免稅等特殊待遇,因此也受到政府稅務部門的嚴格關照。德國、美國還對慈善機構采取年檢制度,核對每筆善款是否賬實相符,并有相關權威機構對其評級。
三是慈善行為低調、務實。在西方,慈善是被視為帶有隱私的個人行為。日本大地震后,有學者翻看日本主流報刊,未發現任何企業捐款的新聞報道。事實上,日企捐出的善款卻數目驚人。即便像巴菲特、蓋茨等“高調慈善家”,其出席、宣傳慈善活動也不是為了個人形象,而是增加社會對其希望解決社會問題的關注度。對于一般百姓,如果捐出幾百元就要對捐助機構、捐助對象刨根問底,那么只會得到社會公眾的恥笑罷了。
原標題: 慈善應是社會“營養劑”而非“止疼片”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