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業績情況,其中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遭遇了連續十個月的“下降”,這也導致唱衰自主品牌的論調再次出現,似乎自主品牌的好日子已經快到頭了。
事實果真如此么?
我反倒覺得,所謂的“十連降”不見得是壞事,是“唯銷量論”的錯誤理念誤導了大家對自主品牌企業當前生存現狀的評判。
所以要想正確理解這件事兒,首先要讀懂這一現象出現的背后邏輯。表面看來,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主要是由于合資品牌入侵低端車市場這一自主品牌的“自留地”所造成,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自主品牌企業積極推進戰略轉型所帶來的陣痛。說白了,是自主品牌企業主動犧牲低附加值車型的銷量而主動謀求產品和品牌向上的結果。
換句話說,在進入市場初期,自主品牌企業大都選擇了從低端起步,通過性價比來搶占市場份額,通過形成規模經濟來拉低正本,繼而贏得生存空間,這一戰略也幫助自主品牌經歷了“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多年來保持了至少30%的市場份額。
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單純追求規模經濟并非長久之計,而是應該通過戰略轉型向中高端市場發起進攻,通過產品結構的優化提升總體經濟規模,繼而提升品牌影響力。
關于這一問題,我曾經與吉利、奇瑞、長城等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有過多次的交流,明顯地感受到他們身上背負的壓力,以及推進戰略轉型的迫切心情,大家不僅沒有因為“黃金十年”所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反而對企業未來戰略的發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憂慮。
說白了,這些企業精英都在思考一個問題:自主品牌可以在合資企業無暇顧及的時候搶占低端車市場,那么如果合資企業產品下探和打壓,自主品牌企業面臨的不僅是市場份額的下滑,而是生存危機了。
事實證明,盡管經歷了陣痛,但這些企業的戰略轉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奇瑞、吉利、比亞迪、長城等企業都通過產品和品牌向上提升了總體盈利能力和品牌競爭力,而上汽、廣汽、北汽、長安等大型汽車集團在市場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從中高端產品起步,與合資品牌的強勢市場進行正面競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因此在自主品牌市場份額所謂“十連降”的背后,我們同樣看到了很多自主品牌企業單車價格、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的大幅提升,也看到了很多在品質上已經不輸給合資品牌的優秀產品出現,這正是我對大部分自主品牌企業依然保持樂觀的重要原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少數試圖守住低端產品的“自留地”,沒有及時進行戰略轉型或者轉型失敗的自主品牌企業,目前確實已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但我堅持認為,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與其為那些被市場淘汰的個別自主品牌企業而遺憾,還不如對能夠形成少數幾家能具備世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企業去喝彩。
所以說,市場份額的暫時下降不可怕,敢于向“規模經濟”說“不”盡管會帶來不小的陣痛,但一定會在將來獲得經濟規模和品牌影響力提升的回報。
原標題: 吳迎秋:自主品牌下跌的另一種解讀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