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傳統烹飪用的豬油,在油脂的選擇已經非常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如何健康地吃油?豬油真的一點不能吃了嗎?
豬油中的飽和脂肪酸
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
什么是豬油?植物油和豬油都是油,消化之后有什么不同?聽浙醫二院營養科醫生金星來講講。
脂類主要分為三類:三酰甘油酯、磷脂、固醇,這其中最大的就是三酰甘油酯,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甘油三酯,我們日常所吃的各種油脂,主要成分都是甘油三酯。
植物油如是,豬油也是!
脂肪進入人體后,主要的消化場所在小腸。來自膽囊中的膽汁首先將脂肪乳化,胰腺和小腸內分泌的脂肪酶將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離脂肪酸和單酰甘油,偶爾也可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單酰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腸細胞中重新合成三酰甘油,并和磷脂、膽固醇和蛋白質形成乳糜微粒,由淋巴系統進入血循環,流遍全身,最終被肝臟吸收。
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最高的(如菜籽油)可達99%。
看起來,植物油和豬油走了同一條路,那么不同點在哪里?
“不同在于甘油三酯的種類不同。”金星說,要解釋起來有點復雜,“甘油三酯是由一個甘油和三個脂肪酸構成的,所含脂肪酸的不同決定了脂肪的不同,就是通常大家知道的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用數據表示:豬油所含的飽和脂肪酸達到43%,而我們日常吃的植物油,比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所含的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分別為16%、14%、10%、14%、12%。
“根據一些流行病的調查顯示,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質蛋白——俗稱‘壞膽固醇’的含量會增加,動脈硬化發病率提高。”金星舉例,“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有點像一輛貨車,會帶著膽固醇到血管里去,膽固醇沉積于血管的危險可能加大。”
而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會把身體各部分的膽固醇運回肝臟,對其進行處理或排除。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達到合理水平,說明身體處理膽固醇的能力較強,膽固醇沉積于血管的危險較小,“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在脂肪攝入中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更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
金星總結:其實食物中的脂肪酸類型和比例,更能影響血脂的狀態。
動物油不是沒有一點好處
其中的多烯酸、脂蛋白有益健康
2013年9月15日,方舟子在騰訊微博上說:“豬油富含飽和脂肪酸,只是能提供能量,沒有營養價值,反而有害健康,兒童也應該盡量避免(從小攝入飽和脂肪酸多的,成年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
那么,以豬油為代表的動物油是不是沒有一點好處呢?
浙醫二院營養科醫生金星并不同意這個說法:“動物油是人體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不提倡一點飽和脂肪酸都不吃,飽和脂肪酸除了供應人體的能量外,還可以在體內儲存,保護皮膚健康。另外,動物油中也含有對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脂蛋白等,可起到改善大腦動脈營養與結構,抗高血壓和預防腦中風的作用。但動物油中還有較多的膽固醇,對人體健康不利。”
對一般人來說,植物油和動物油搭配吃為好,植物油為主,動物油為輔。而中老年人或患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肝炎的病人,應少吃動物油。
家用油的品種最好經常調換
最常見幾種植物油優缺大PK
浙醫二院營養科主任張片紅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各種食用油都含有三種脂肪酸和維生素E等。而脂肪酸分為三類,分別是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只是三種脂肪酸配比不同。
根據2007年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居民每日攝入的油脂為25~30克。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建議,三種脂肪酸應保持1:1:1的合理比例,即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合理范圍應為20%~30%。三種脂肪酸的比例中,飽和脂肪酸可以更少一些。
但其實市面上并無法尋找到真正意義上的1:1:1黃金比例油種,因而從營養方面來考慮,張片紅建議:“可以不時調換一下家用油的品牌和種類,人體能獲得更全面的營養。”
下面來介紹一下市面上經常出現的油,大家可以看看其中好壞:
1、菜油,又叫菜籽油,由油菜的種子榨制所得。菜籽油有一定的刺激氣味,是因為油里含芥子甙。菜籽油中缺少亞油酸等人體必須脂肪酸,營養價值比一般植物油低。
菜籽油中含有芥酸。曾有專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大量攝入含芥酸的菜籽油,可致心肌纖維化引起心肌病變;引起發育不良,血小板下降等情況。
2、花生油,其中含有的營養成分具有防止人體皮膚皴裂老化、保護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有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還可以改善人腦的記憶力,延緩腦功能衰退。
但花生易被黃曲霉毒素污染。張片紅說:“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可直接作用于肝臟。”
3、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兩大好處:一是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遠高于通常的豆油、花生油和色拉油;二是橄欖油中還含有一些維生素E以及其他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國際橄欖油協會將可食用的橄欖油分為初榨橄欖油和精煉橄欖油兩大類。張片紅說:“初榨橄欖油的優勢在于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如果是拌涼菜、做沙拉、直接飲用或菜熟后淋灑,應選初榨橄欖油。如果是煎、炸、炒,可以選擇精煉橄欖油,其耐熱性好,氧化危險小。”
4、大豆油,富含兩種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亞油酸和亞麻酸是嬰兒視力和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同時,這兩種脂肪酸在體內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環、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5、芝麻油里維生素E含量特別豐富,還有比較豐富的亞油酸。經常食用可改善血液循環。
張片紅介紹:“有研究表明,芝麻與大豆是最佳搭檔。芝麻中含有豐富的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而大豆中含有大量賴氨酸,一起進食能夠有效補充相互之間不足的營養成分。”
6、葵花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葵花油所含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有幫助人體調節新陳代謝、保護血壓穩定及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它還含有豐富的活性維生素E。
炒菜時,食用油不宜燒到冒煙,油溫150~180℃最好
浙醫二院營養科醫生金星特別提醒:“炒菜時,要注意控制好油溫。油溫太低,不利于揮發出食物中的香味;油溫過高,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食用油燒到冒煙的時候,溫度通常已經超過200℃,不僅油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被破壞殆盡,各種脂肪酸也被大量氧化,大大降低了油脂的營養價值。
油溫過高,油脂發生過氧化,產生許多過氧化脂質,這種物質不僅對人體有害,而且對胃腸道內的食物營養成分也有相當大的破壞力,同時對人體吸收蛋白質和氨基酸也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我們提倡在烹調時要注意控制油溫,不要過高,一般以150~180℃為宜,更不要讓油冒煙或起火。這樣做,既可以保證菜肴的色、香、味,又可以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影響健康。
原標題: 和豬油分手的理由:運輸大量“壞膽固醇”進血液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