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存認為,限購政策是“重大堰塞湖政策”。限購政策不但未消滅需求,而且積攢需求。分類調控是已經明確的樓市調控政策,每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未來樓市走向取決于信貸政策”,他說,限購與否對樓市的影響并不顯著。
董藩也表示,限購松綁的作用有限,“因為一套房子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在北京、上海要幾百萬元,所以只取消限購,貸款不配合,市場很難有特別明顯的回暖。”
楊紅旭持同樣觀點,短期內市場在降溫,僅靠一個限購政策的放松,難以使市場發生逆轉。“很多城市本來就沒有限購,但還是在降溫,所以限購并不是影響樓市的最關鍵的因素。”
限購政策最早出現在2010年4月17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中,“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目前實施限購政策的城市有40多個。
劉光宇認為,限購政策剛開始實施時,對“不合理住房需求”的殺傷力非常強,很好地起到了抑制房價上漲的作用,房價漲幅應聲而降。但是時間一長,“藥效”冷卻,其弊端也不斷被激發出來。像汽車限購一樣,有的人本來沒有買車打算,但是因為限購所以非常珍惜購車資格,于是全家齊上陣,就是為了碰個彩頭也要拼上一把,從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需求。這種需求實際上對真正的剛需是不公平的。
讓市場恢復還需具備哪些條件呢?董藩認為,“限貸”要松綁。同時,三四線城市之前放地量太多,若要促進交易,還要宣布緊縮土地供應,以促進當前市場恢復。否則,民眾擔心房價還會下跌,處在觀望狀態,交易得不到恢復。
楊紅旭表示,影響樓市的因素主要有四:首先是信貸政策,現在的信貸政策較緊,首套房貸折扣非常少,房貸政策偏緊,制約了一些合理需求的釋放。第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導致購房能力下降。第三,去年部分城市房價大漲,導致購房能力降低,大漲之后必然會有一個調整。第四,現在供求關系發生逆轉,現在部分城市庫存壓力非常大,銷售周期也很長,需要刺激需求。
供應和需求的變化左右著房價,那么影響房價的供需關系是怎樣形成的?日前,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DBA項目與校友事務副院長陳龍在《財經》雜志上撰文,分析了更深一步的機理。他說:“房價上漲的最大驅動力并不是剛需,而是貨幣。”
陳龍認為,在1990年~2013年這段時間里,房價更多是被貨幣而非收入或實際經濟增長所驅動,房價的漲幅最主要是一個貨幣現象。(實習編輯:戴亞玲)
原標題: 限購政策松綁因地方政府坐不住 嚴重依賴土地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