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考入科大的,當時科大是全國青年學生熱切向往的科學殿堂。這當然不是因為科大當時的條件最好、師資最強,恰恰相反,經歷了文革期間從北京遷往安徽合肥辦學的慘重損失,學校的師資隊伍、辦學條件都處于極其薄弱的境地。圍墻到處是缺口,農民家的牛經常踱進校園悠閑地吃草。當時學校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數量,遠遠少于諸多名校,甚至連同城的安徽大學都不如。但在科學春天的大環境下,校園里充滿了崇尚學術、追求知識、向科學進軍的激情,科大人以首創少年班、研究生院,在高校中建設第一個大科學工程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可以說,創新在科大50多年辦學歷程中無處不在,它已成為科大文化中最為顯著的一個標簽。
不過,創新作為一種外在的表現形態和行為特征,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驅動力。我認為,科大人的創新精神源自對辦學使命和理念的堅守,源自一種文化的自信與傳承,而這個辦學目標和理念就集中地體現在科大的校訓“紅專并進、理實交融”中。
科大的校訓源于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的科大校歌《永恒的東風》。1958年建校之際,首任校長郭沫若親自起草校歌歌詞,還請呂驥先生譜曲并到校教唱。從此,“迎接著永恒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雄壯激越的旋律,就一直回蕩在一代代科大人心中。
用今天的話來講,校歌里所唱的就是科大人的“中國夢”——創新報國,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而“紅專并進,理實交融”則是科大人實現這一夢想的方法論。“紅專并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我想,這正是塑造德才兼備、素質全面的創新性科技人才所必備的兩大基石,也是新時期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也有人對科大的校訓不以為然,認為它的年代色彩太濃,但我想任何一所大學都會與生俱來地打上時代的烙印,這正是校史的真實面貌。更何況這八字校訓中所闡釋的科大人的價值追求、辦學理念,在辦學實踐中一以貫之,從來就未曾改變,它已經深深融入科大的文化血脈中。
回顧科大的辦學歷史,第一代科大人是當初創辦科大的郭沫若、華羅庚、錢學森等科學大師和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開國元勛,他們為學校注入了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強國報國的革命情懷,是科大校訓的奠基人;第二代科大人是在科學報國精神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早期青年教師和畢業生,是科大校訓承上啟下的關鍵,他們在我國科技、教育、國防等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趙忠賢院士就是這一代科大人的典型代表;第三代科大人是改革開放年代意氣風發的新生代,他們不僅深受校訓精神的熏陶,而且更具有廣博的國際視野,在國內外學術、經濟、金融、IT等領域群星燦爛,如潘建偉、楊元慶、莊小威、鄧中翰等。
可見,科大的校訓并沒有因為它的時代印記而褪色,它所闡釋的把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永遠放在心上的報國之情,在任何困難條件下永不服輸的自強精神,學術優先、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50多年來深深地鍥刻在一代代科大人的心中,已經成為科大人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有兩個出身,一個是家庭的出身,另一個是大學出身。這說明大學在人的一生中所烙下的印記是非常深刻的,大學的經歷影響人的一輩子。好的大學實際上是一個人生的熔爐,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品德修養、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等,往往是在大學階段基本成型的。這正是世界著名大學受人尊敬和景仰的根本原因,因為每一所著名大學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個性和傳統,是一個特定的熔爐——校訓,就是大學的精髓所在。
原標題: 校訓是大學熔爐的精髓所在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