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孩子們放松心情,家長們卻焦慮良多,原因就在升學二字上。似乎永遠跨不過的“就近入學”,永遠繞不開的“拼爹”“拼關系”,成了中國家長心頭久久的痛。
連日來,發(fā)生在河南鄭州“小升初”的尷尬一幕,給天下父母的傷口又撒了一把鹽。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傳說中的“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自1995年便在鄭州實行,但19年過去了,片區(qū)到底如何劃出來的、到底什么人能去上名校,仍然是一筆糊涂賬,甚至出現(xiàn)了同一小區(qū)同一年齡的孩子被胡亂分到不同的學校,而馬路對面的中學卻無緣企及。家長們不禁吐槽:這學校的區(qū)片到底是怎么劃的?
今年年初,教育部重申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明確學校要主動公開“小升初”招生結(jié)果。然而,鄭州除了一兩句文件中語焉不詳?shù)脑瓌t性規(guī)定外,再無任何實質(zhì)之舉。結(jié)果,頂著這筆升學糊涂賬的家長,要么愿賭服輸,任人擺布把孩子送到未知的學校,要么托人花錢找關系,為孩子的義務教育拼上“不義務”的面子與鈔票。“條子生”“關系戶”,正是這樣被一一生產(chǎn)出來的。
教育領域的賬本,不單鄭州一地糊涂不明。就在首都北京,多少年來的擇校風吹而不休。今年推出的“530新政”,試圖繪制新教育地圖,但是尋遍網(wǎng)絡亦不見小學、初中的劃片清單。至于入學名單,有沒有權貴子弟,有沒有違規(guī)擇校,更屬于諱莫如深的“絕密信息”,是絕不能公之于眾的。
正如論者言之,公開透明不見得根治腐敗,可暗箱操作卻一定會帶來尋租。這在各地的升學季,已經(jīng)從潛規(guī)則“進化”成了明規(guī)則。區(qū)重點什么價,市重點什么價,開始還是街談巷議,現(xiàn)在反倒被家長們坦然接受了。而到了個別的頂尖“牛校”,僅僅有錢恐怕是做不成敲門磚的。
拼錢不行,拼關系拼不過,不少家長病急亂投醫(yī),只好打起學區(qū)房的主意。從北京西城28萬元一平方米的學區(qū)平房,到南京為了孩子回祖父母家落戶入學的假離婚,媒體一句“真正的學區(qū)房是無價的”,徹底傷透了試圖“孟母三遷”的家長們的心。
這一切的背后,還是老生常談的教育均衡問題。義務教育本來就該是均衡性教育,孩子們童真未退,怎能人為分成三六九等?初入學堂時,便去見識某些權貴子弟撐著特權的竹竿躍過頭頂,會不會太過殘忍?對國家、民族公平正義的信心又該如何樹立?更重要的,真正有潛力、有才華的寒門學子,會不會由此被延誤,從而影響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因此,再論教育失衡的成因,我們不僅要看到教育地圖的延伸,遠遠滯后于經(jīng)濟版圖的擴張,不僅要看到教育投入的力度,遠遠落后于三公經(jīng)費的開支,更須看清其中的真相:是不是有一股摸不見、看不著,卻實實在在阻礙均衡的暗流在涌動。
在一些城市,公立小學本來就不能滿足家長學生的需求。一些新建小區(qū)周圍一旦落建學校,還有可能異化為私立學校。教育行政機構(gòu)口口聲聲要求學生就近入學,可是如果小區(qū)周圍連學校也沒有的話,又如何就近?當學校教育資源嚴重不均橫時,誰又忍心將孩子送進教育質(zhì)量不高的學校?
就近入學的原則沒有錯,但就近入學不等于說“有學校上”就可以了。教育行政機構(gòu)在推進就近入學的過程中,必須先平衡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平衡其實并非難事,為何推行起來如此不力?一個重要原因無非是,主導教育的一些官員,他們的兒女上學從來不是問題,作為利益既得體,當自己的利益不會受損而且還有可能得利時,他們對均衡教育資源的改革是不上心的。
這就是利益的藩籬,這就是改革的阻力。其實,改來改去,改革說到底還是要改改革者自己。“就近入學”,非不能而,實不愿也。這首教育均衡的四季歌,年年吟唱,歲歲無解,破題之要就在沖破既得利益的藩籬,靠社會共治的民主、靠鏟除毒瘤的法治,一步一個腳印走近那“不求人”的美好愿景。
原標題: “就近入學”跨不過的還是利益藩籬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