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福喜變質肉”事件影響,北京很多麥當勞、肯德基門店顧客減少,麥當勞個別門店下架了幾乎所有肉食產品。對此,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建議引入英美國家的“吹哨人制度”,也就是獎勵內部人士爆料,有助于盡快制止企業內部違法問題。(7月28日《中國青年報》)
“福喜變質肉”事件持續發酵,有人指責監管部門為什么沒有發現福喜的問題。筆者以為,無論是品牌企業還是政府,都無法織起一張全能的監管網。由此,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吹哨人”制度是一個好制度。
所謂“吹哨人”制度,就是神秘的內部人士的爆料制度,作為知情人能夠盡早發現問題,吹響哨聲,大幅度降低監管成本。而對不遵紀守法的企業則起到堡壘從內部攻破的作用。
與我國相似,美國在19世紀末期也面臨著食品安全的問題,而吹哨法案則起到了保護告密者,鼓勵公民參與的積極作用。該法案規定,司法部如果在收到舉報人投訴、告發決定作為原告參與起訴,舉報人可以分到賠償額的15%~25%,如果司法部不參與,舉報人可以自行調查、起訴,并可分到賠償額的25%~30%,這種以經濟利益驅動打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筆者以為這種激勵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一者,作為吹哨人,需要的不僅是良知和勇氣,同樣需要經濟激勵。一項有效的制度,靠的是法治經濟,靠的是規范的法治經濟制度。吹哨人制度就是這樣一種制度創新,相比政府動用大量公帑加強監管,其代價要低得多。
二者,這種激勵制度具有可行性。眾所周知,食品行業在經歷了社會分工細作的革命后,基本上實現了各道工序分割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在這種產業鏈發展模式下,食品安全問題往往滲透到了各道工序之中。而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工序,最熟悉細節的自然是內部員工。用一句時髦的話說,他們在信息上是對稱的,而只需要一種激勵制度,讓他們愿意成為“吹哨人”。而成為“吹哨人”的他們則更容易及時遏制企業的越軌、不法以及犯罪行為。
其實,為強化社會監督,國務院食安辦2011年就印發《關于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指導意見》。不過,意見僅僅是針對社會監督而言的,“一個外部人士的話,很難掌握行業的內幕、潛規則”,而“‘吹哨人制度’在中國叫內部有獎舉報,過去在老版食品安全法里沒有規定,新版可能會加進去,理論上有可行性。”
總之,吹哨人制度在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相信,這種制度可以鼓勵人人參與,如此食品安全事件將越來越少,食品將越來越安全也指日可待。
原標題: 期待“吹哨人”制度讓食品越來越安全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