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省一些地方出現“老板跑路”、一些地方出現企業資金鏈、擔保鏈等問題以來,外界非常關注:浙江經濟怎么了?浙企真的出現倒閉潮了嗎?一些企業出問題是正常的優勝劣汰,還是區域經濟后續乏力的表現?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浙江經濟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三個基本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以簡單的GDP數字論英雄,把發展的核心落實到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持續發展上。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根據已經公布的清單,浙江削減和下放的各種權力已經超過8000項,是全國行政審批改革最快的代表省份之一。回顧浙江經濟的發展,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樣本省份,用市場的視角去研究分析浙江經濟,才會看到一個真實準確的浙江經濟。
中小企業眾多、民營經濟發達是浙江經濟最大的特點。到2013年浙江大大小小的企業超過100萬家,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浙江平均50個人左右就擁有1家企業,以創業為導向是浙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原因。在2013年舉行的第十屆浙商投融資大會上,奈斯比特先生稱浙江是最具創業基因的中國省份,好比中國的“猶太人”。其實,如果從創業主體做一個分析的話,在我省這種主體至少經歷了夫妻老婆店、前店后廠、鄉鎮企業、現代企業四個階段,各類企業數量在頂峰的時候曾達到270萬家,如果僅僅從數量上看,浙江企業在過去的10至15年已經死掉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是,如果把2003年和2013年的浙江經濟做個比較的話,2003年浙江的GDP為9050億元,人均超過2000美元;2013年為37568億,人均超過10000美元,分別增長了4倍和5倍。這種以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為代表的區域經濟,有個幾百家、幾千家、甚至上萬家的小微企業、中小企業“關掉”、退出市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達到1萬家、2萬家,也只是1%至2%的比例,根本不需要用“放大鏡”式的特寫鏡頭來描述。
未來,浙江經濟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從大向強轉變。順應新科技革命趨勢,緊緊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深化改革,不斷創新,努力在發展方式的轉變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是浙江區域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目標。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換三名”,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用現代產業的理念發展現代產業,不斷提高產業中現代元素的比重。同時,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方式,推進產業重組,引進國際資本、國有資本等,提升民營經濟,真正建立各種規模、各種層次的現代企業,著力培育本土化的國際企業,逐步形成大企業引領發展的經濟格局,努力實現由經濟“大”時代向“強”時代的轉型升級。如果到2020年,我省經濟能夠培育10家左右千億級企業、100家左右百億級企業、1000家左右上市公司,我省區域經濟發展將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看到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確還面臨不少問題,特別是最近三五年來,一些民營企業熱衷于賺快錢,什么賺錢就做什么,結果在宏觀經濟趨緊的條件下,由于資金鏈斷裂而被兼并重組。對這些情況要引起足夠重視,更要區別對待。對由于技術落后、缺乏創新能力的產業、企業、產品,要果斷實施“騰籠換鳥”,堅定不移地實施退出機制。對于技術領先、經營有方、產業前景良好的企業,由于市場、原材料、生產成本等造成的臨時性困難,要通過“雙服務”,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對于一些惡意“跑路”、逃廢債務、逃避責任的公司,政府要果斷有為,及時處置,把影響降到最低。
在產業演進的過程中,企業成長的過程一定是大浪淘沙。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是一場馬拉松,一年、兩年不說明問題,十年、二十年才說明一定的問題,但真正要說明問題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在前行的道路上,市場自有它選擇的方式和路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生死死是常態,要正確看待,而不是簡單斷言“贏”和“輸”,大家都需要一份淡定,這是我們經濟觀察和研究的一種理性,也是一種科學的態度,而不應人云亦云。
原標題: 企業生死是常態
凡注有"浙江在線臺州頻道"或電頭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并保留"浙江在線臺州頻道"的電頭。
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分享
看臺州新聞,關注浙江在線臺州頻道微信